第1版:新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科传统与守正创新:《丛刊》编委座谈会”举行

□本报记者 王 觅 康春华

今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45周年。6月5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学科传统与守正创新:《丛刊》编委座谈会”同期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出席并致辞。刘勇、白烨、戴锦华、杨联芬、李洱、赵京华、范智红、陈汉萍、张莉、刘大先等专家学者,孙郁、黄平、邓小燕等获奖作者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等主办方代表以及青年学者代表与会研讨。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不仅是一份编辑工作,更是从前人手中传承下来的志业”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感谢《丛刊》所有作者和学界前辈、学术中坚以及学界新锐对《丛刊》的信任,这份信任对一份刊物来说弥足珍贵。作为一份对学术共同体负有责任的学术刊物,我们始终秉持严肃、认真、公正的原则,这不仅是工作上的自我要求,也是伦理上、道德上的自我要求。今年是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对于王瑶那一代学人来说,他们将《丛刊》视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块基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力。因此,《丛刊》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份编辑工作,更是从前人手中传承下来的志业,它意味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责任,对整个时代学术和思想的责任。

经《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推荐及评委投票,孙郁的《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蔡翔的《“小日子”的政治、经济和美学想象——重读〈芙蓉镇〉》、倪伟的《刻画江山,铭写自我——郁达夫1930年代游记新论》、黄平的《“往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季节〉与普通人的救赎》、赵刚的《白色恐怖下如何知行合一?——陈映真的1960年代》、邓小燕的《再造“故乡”——以乔叶〈宝水〉的乡建书写为中心》、曹前的《以穆尔为中心的吴宓阅读史初探——兼论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多样性》等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度论文奖,其中邓小燕、曹前的论文分获新作研究奖和博士生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作为评委代表在现场宣读了获奖名单及授奖词。

李敬泽、白烨、刘勇、李洱、戴锦华、陈汉萍、赵京华分别为获奖者颁奖。赵刚、曹前作为获奖作者代表发言。赵刚在书面致辞中谈到,“陈映真曾说:‘鲁迅给了我一个祖国’。从陈映真那里,我学着把自己看作中国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珠,为这个我也是一分子的全体尽一分力量。水滴虽小可大,只因有源有流”。曹前谈到,《丛刊》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包容而不失严格的成长空间,让人不仅通过这份学术刊物了解现代文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现状与前沿话题,也受惠于《丛刊》的培养和支持,并由此走上研究道路。期待更多年轻学人与《丛刊》共同成就双向奔赴的学界佳话。

坚守学术传统,挖掘文学“新质”

颁奖仪式后,“学科传统与守正创新:《丛刊》编委座谈会”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刘勇认为,在45年的创刊历史中,《丛刊》始终引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展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记录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丛刊》如何在繁杂的话语体系、变革的时代风尚中持续葆有生命力,既传承现代文学优良传统、接续历史使命,又积极回应当下文学发展的新情况和文学研究的新态势,这是未来值得思考的方向。白烨认为,要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办刊思路,在史料研究方面加强挖掘、整理和阐释,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守正创新提供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孙郁谈到,《丛刊》在传承、包容和创新的基础上,不仅要打捞现当代文学经典化视野之外的“遗珠”作品,也要发掘那些保持生命本真、思想本真的当代作家作品,保持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争鸣。

戴锦华认为,如何对二十世纪历史进行言说和书写,已经变成一种世界性症候。如何重新思考和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并在这个框架下讨论现代文学,可能对《丛刊》的发展思路具有启迪意义。李洱从《茶馆》的写作史、演出史和批评史举例谈起,认为《丛刊》可以考虑以专栏形式,将经典作品的戏剧、电影、小说文本及批评史等打通研究,这对呈现时代与文本的互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赵京华谈到,《丛刊》鼓励思想史、史料及文化研究等理论范式的介入,但落脚点应当在于文学文本本身,这是守正创新的“正”,要坚持下去。

范智红、陈汉萍从所在刊物的编刊经验谈起,认为推动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要注意不同代际学人之间知识结构问题,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丛刊》以特选新作的栏目形式,凸显当代文本的思想性与现实性,未来在栏目策划的创新性与稳定性方面可以继续优化。张莉表示,《丛刊》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整体旨归,刊发的学术论文为中国百年文学研究路径提供了众多可能性。未来在坚守学术传统的同时,也要挖掘文学文本的“新质”,“守正创新贯穿在学者对史料的理解、对理论的理解之上,更体现在对文学审美的理解之上”。

呼唤高标准的青年学术研究

6月5日下午,“文学馆学术青年·特选新作研究工作坊”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15位青年学者围绕李修文的《猛虎下山》、鬼子的《买话》两本小说新作展开讨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与会发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主持活动。

据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22年第2期推出“特选新作研究”这一全新栏目,旨在聚焦当代文学现场的重要文学新作,呼唤青年批评家围绕其展开具有历史纵深,具备广阔社会、文化和美学视野,体现理论思辨的学术探讨。栏目推出以后,编辑部进一步以“特选新作研究工作坊”形式邀请青年学者、批评家参与讨论。与会的青年学者从不同理论研究范式出发,围绕《猛虎下山》和《买话》的文本特色、空间结构、情感模式及语言哲理,辨析经验性写作与观念性写作的差异,并探讨背后社会变迁史中的精神结构与观念变迁等问题。大家认为,好的小说是以虚构的文学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隐秘洞察。两部作品都创造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多重文学世界,具有丰厚意蕴,在文学性维度与社会历史价值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研究阐释价值。

2024-06-07 □本报记者 王 觅 康春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74871.html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科传统与守正创新:《丛刊》编委座谈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