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为当代文学作历史注脚

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6月8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南方文坛》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谢冕、洪子诚、陈平原、黄子平等学者,贺桂梅、张清华、曾攀等主办方代表,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的50余位学者参会。与会者围绕洪子诚学术著作所涉及的多种当代文学研究重要议题进行了交流对话。

“洪子诚在号称‘没有学问’的地方,做出了大学问。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谢冕认为,洪子诚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精神做“有为”之事,在历史的夹缝中发现了文学的诗意、美学和精神。“一些当事人都经历过的历史,现在讲起来都恍如隔世。洪子诚把这些写成了一部辉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注释很详尽,到现在还是我的案头参考书。希望后来的年轻学者,好好读洪老师这本书,像他一样做学问。”

曹文轩谈到,洪子诚对当代文学的历史材料具有高度的学术敏感性,“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司空见惯、貌不惊人的材料背后隐藏的历史心机与时代记忆”。在当下,中国学术、中国理论更值得走出去,“我们是学术理论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学术理论的输出者。我们不只是向世界贡献文学,我们还要向世界贡献思想。这方面洪老师为当代文学做出了榜样”。

在陈平原看来,洪子诚是一位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史家。他的基本立场、研究方法都属于广义的史学范畴,但他同时带有文学的趣味和眼光,其中包含作家作品文学性的叙述,迂回审慎的思想风格,以及不断地在自我反省中保持论述的弹性和张力。

戴锦华认为,洪子诚的研究为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范式,使得后来者能够去捕捉、提炼20世纪中国历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我心中,洪老师是作为一个伫望、阅读与沉思的学人存在的。他和时代的某种错位,形成了他把握这个时代的独特角度、力度和财富。”陈晓明谈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刻画了一个当代文学的地形学地图。他以自己的观念、方法,在当代文学处于“一片茫茫荒野”之时,勘探出一个个标识,列出许多问题与方法的要点。

研讨会中,王中忱、程光炜、孟繁华、王光明、陶东风、吴思敬、蔡翔、吴俊、张均、罗岗、毛尖等与会学人围绕当代文学的起源与分期、当代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当代文学学科规范与方法、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海外传播、当代文学高校教材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与会者从洪子诚所提出的文学史研究范式出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这种“注释历史的工作”是借由注释来呈现历史的多面性与流动状态,在“历史化”过程中打捞所不被瞩目的话语、文本、事件,对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以及作为整体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某种典范意义。尤其在其专著中所涉及的大量当代文学学科及学术问题,值得后辈学人“学着做、跟着做、接着做”。

据了解,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自2002年出版后,历经多次再版,该书第四版在2024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精装再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著作也有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在内的13个语种签约授权输出,其中7种已经出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学术成果走向海外。

(康春华)

2024-06-19 洪子诚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75034.html 1 为当代文学作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