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好电影首先应当“有情怀”

□周安华

无论当代电影思潮如何变化,浮泛的、浅娱乐的电影都是没有魅力的,也是缺乏思想营养和艺术品质的,更是无益于自身发展的。在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真正能够改写历史,为人们提供精致、精美的艺术大餐的一定是电影精品,它们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源源不断给观众提供耐人寻味的思想启迪和情感抚慰,也给观众提供强大的奋进的精神支撑。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科技性十足,梦幻感丰沛,特别是当下的中国银幕,观众时时被热闹的场景、搞笑的人物、玄幻迷离的空间以及各种标识性的画面所感染和触动。但是,我们要说,一部好电影应当有情怀。情怀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灵魂,也是一部优秀电影内在魅力的源泉。

希区柯克强调,好电影都是有思想的好故事。电影工作者给我们呈现一部作品的时候,不光要着意于好看,还应当熔铸自身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思考,熔铸自己对人生的深切感触,包括对不同社会场域的体悟,对酸甜苦辣的命运、遭际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只有将情怀融入电影创作本身,让思考进入情节和性格的深处,观众在看电影时才会有发现、有启迪、有感触,从而获得一种生命的洞见。不言而喻,电影主题和故事从来都是重要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能够吸引观众,甚至那些绚烂的场景、喜感的桥段也会让观众产生某种观影的愉悦,获得一定精神和心理的满足。然而,对于奋进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人们来说,国产电影需要真理性,需要犀利的眼光,需要启悟和哲思,需要智慧,这些更甚于别样的景致、新颖的文体。一个电影艺术家,只有敏锐地观察生活,发现现实的蜕变,洞察历史的幽微,在澎湃的现代化潮流之中,细心审视生活的变迁、人心的所向,才能使我们的作品获得一种分量感,充分显现社会的缤纷、人性的多样、生活的斑斓。也就是通过画面、人物和行动,传达电影艺术家对现实和历史独特的理解、深邃的观察和敏锐的发现。由此才能使得观众通过观影获得超越感官的、更深层次的精神触动、洗礼和感动,从而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生命的价值意义,认识生活和人性的真实,产生强烈的艺术获得感。

近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他们都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中植入了创作者独特的思考。比如《我不是药神》揭示了“代售癌症仿制药违法”规定的弊端,引发了社会对医疗体系的强烈关注和反思,促使政府调整了抗癌药物的价格;《钢的琴》描述了穷困潦倒下如山的父爱,透过生动的细节,借助诸多社会矛盾,展示了变革中国的真切一幕。《少年的你》以校园霸凌之残忍以及孩子反抗的无言,让我们看到改革不易、现实人生的凛冽……这些作品都是有发现、有启迪、有思想的,同样也是直面当代现实、充满烟火气的,既令观众们深深喜爱,也进入了富有生命力的电影艺术的更高境界。

与此同时,当代影坛也出现了一种甚为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营销至上、票房第一。我们一些创作团队在完成影片的整个过程中,以高票房为目标,“大胆拿来”,通过精研套路,借用公式化手段寻求电影的“成功”。他们并未把启示性和艺术性作为电影创作非常重要的方面,以真正的艺术情怀和十足的匠心,去努力创作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高品质电影。趣味性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法宝,戏剧性被替换为搞笑性、偶然性和别样性,这种关注类似“国庆档”“春节档”特殊节点、营销主导的电影创作方式带来了较大弊害,使我们相当一部分电影创作,变成了一种娴熟市场技术操练,一种围绕着电影票房所建构的“科学”生产。

毋庸置疑,在世界影坛剧烈动荡、Sora新技术不断改变电影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当下,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赞誉,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必须克服一味逐利心态,走出单纯追求高票房的误区,努力消除功利化的观念,以一种使命感积极营造健康的生态,悉心追求电影艺术的高品质,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熔于一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电影人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克服浮躁,让电影艺术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艺术番旗。

显然,无论当代电影思潮如何变化,浮泛的、浅娱乐的电影都是没有魅力的,也是缺乏思想营养和艺术品质的,更是无益于自身发展的。在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真正能够改写历史,为人们提供精致、精美的艺术大餐的一定是电影精品,它们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源源不断给观众提供耐人寻味的思想启迪和情感抚慰,也给观众提供强大的奋进的精神支撑。著名电影理论家波卜克早在上个世纪就明确声称电影“能够处理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重视思想内核,崇尚启迪价值,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依凭强大的传统文化优势和不断提升的电影工业化水准,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定能够拍出更加出色的国产电影,助力国家迈上真正的电影强国之路。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2024-06-19 □周安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75051.html 1 好电影首先应当“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