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爱是生命中彼此照亮的光”

——裘山山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主题对话

《游过月亮河》,裘山山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5月

《游过月亮河》插图

《游过月亮河》盲文版阅读展示

《游过月亮河》主题诗歌朗诵

全民阅读包含丰富的内涵与主题,怎样用精品少儿读物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是当前儿童阅读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少儿主题出版对全民阅读的意义?

邬书林:2006年开始,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起全民阅读的大旗,首次举办了全民阅读日,十几年以来,全民阅读在全国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军旅作家裘山山创作的《游过月亮河》是一部礼赞英雄、颂扬人间大爱的长篇儿童小说,人物鲜活、故事生动、语言活泼、主题鲜明,很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现了出来。我们正需要像《游过月亮河》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来提升孩子们的思想境界。

聂震宁:新时代全民阅读中的少儿主题出版,要真正使读者读有所得、读有所感。爱读书、读好书,要宣传爱的主题,同时也强调阅读能够得到更好的收获,看到更好的未来。《游过月亮河》展现出少年儿童读物应该达到的多元阅读的效果,儿童文学的定位应该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包括成年人的阅读和亲子共读,这能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产生更好的效果。

海 飞:全民阅读,儿童优先。2006年,中宣部等11个部委共同提出全民阅读的概念,随后,社会各界组织共同推进全民阅读,使之蔚然成风。当时,我提了一个提案,建议儿童每天至少课外阅读10分钟,首次提出“全民阅读,儿童优先”的概念,而且应该是有益阅读,要与好书为伴。希望出版社的盲文版、大字版以及接下来的藏文版读物的出版,也是在这一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出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书送到儿童手里,让小孩真正多读书、读好书。

2024年5月,希望出版社和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的《游过月亮河》盲文版、大字版正式出版。优秀少儿主题读物的盲文版、大字版的出版上市有何价值和意义?

阎晶明:《游过月亮河》出版以后仍能集合多方合力,打造出盲文版、大字版,以及有声版、外文版等,进入一个不断被再创作的过程,作品变成了立体发展和融合推进的文本。作为文艺作品甚至作为文化产品来说,这部作品一直保持着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创作状态,出版社、译者、编辑、读者、新媒体平台等秉持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手段,多措并举,使这部作品不断发挥新的效应。

刘 颋:《游过月亮河》不仅在主题和内容上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更令人高兴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的成长。盲文版、大字版的出版以及各类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生命力旺盛的童书中的爱与希望、勇气与力量正在中国的大地上成长。通过出版社的系列活动,这本书的精神在不断成长,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沃淑萍:《游过月亮河》无障碍格式的出版,是少儿主题读物走向残健融合与多媒体融合出版的成功范例,希望更多好书以大字、盲文、有声和多媒体融合等形式出版,让视障群体同步阅读新书、好书。真正做到残健融合,真正实现全民阅读。

杨雅莲: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就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特殊群体,比如阅读障碍群体等,保障每个人的阅读权益,实现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为更好地服务视障群体,中国盲文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在融合出版方面不断探索。不管是盲文版、大字版,还是面向所有读者的有声读物,融合出版方面的实践致力于让好书走到更多孩子身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出版社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关注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和权益保障,提高了全民阅读的参与度,真正推动全民阅读“走实走深”。

冯 臻:希望出版社让我们看到全民阅读不能忘了特殊儿童,要为所有的少年儿童服务。《游过月亮河》盲文版、大字版新书,包括话剧、有声书,以及藏文版、外文版等形式,让我们对全民阅读的少儿读者画像补上了一块。在新时代的全民阅读中应该引导、培养、帮助少年儿童,不管他是身心健全或是有残障的,不管他身处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是哪个民族,都有权利享受书香的滋养。要从内容上为孩子们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产品,也要给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发挥好阅读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融合出版是多媒体出版、数字出版、文艺评论、融媒推广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融合。当下少儿主题出版的创新和多元长效运营其实需要一种深度的融合,要求少儿主题出版在保证内容集思想性、文学性、儿童性于一体的同时,还要进行形态、渠道的多元创新,以此满足他们对新时代阅读的期待。如何看待《游过月亮河》的融合出版探索?

邬书林:“融合”是当下出版业拥抱新技术时兴用语,真正的融合要带入到读者对象的视角中,把出版每一个专业都整合成一个整体,真正打动读者,用融合出版的新形式、新方法打开新的思路,把融合出版这篇大文章做充实、做科学、做到实践中去,为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广大读者提供阳光、向上、有深度与厚度的文化支撑,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融合了多种版本形式的《游过月亮河》通过出版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呈现给更多的儿童,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展现这部书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也充分展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关爱。

阎晶明:《游过月亮河》从简单的突发事件出发,写出了多维度的、微妙的、复杂的情感融合的过程,实现了故事和主题的较好融合。通过无障碍阅读、话剧改编展演以及有声版的立体传播,能够更大范围地让社会公众,包括青少年深刻感知到曲折而生动的故事,让人得到一种情感上的陶冶和启迪,这是这部作品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海 飞:把好书变成好的品牌,让好书不断传递下去,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少儿出版界的作品很多,融合发展不是嘴上说说,要用实际行动来做。希望出版社做得很好,促成《游过月亮河》盲文版、大字版的出版。新时代出版按老路子走,只会越走越窄,希望社打开了新的思路。

马国仓:《游过月亮河》盲文版、大字版、藏文版、外文版、有声版的融合出版探索让我们看到,除纸质出版物外,要重视“破圈”“跨界”的延伸开发,不断加强少儿主题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要重视适应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和青少年阅读的新趋势,进一步丰富听书、动漫书、电子书等适合少儿市场阅读需要的传播形式,通过IP开发,更好实现少儿主题出版物内容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引领。

王 琦:该书的盲文版、大字版、有声版,以及话剧改编、全民阅读主题活动等多元开发,是希望出版社对当下少儿主题出版创新趋势的回应与探索。将优秀的少儿主题图书通过多元长效运营使其广泛深入传播,以优秀内容深入读者、深耕融合,意义深远。

文学性是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尺度,《游过月亮河》将军旅作家的刚强严肃与女性作家的柔软细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儿童性的叙述话语中构造出一个独特的军营背景下的温暖、童趣的治愈故事。如何从作品讲述的故事看其中的文学价值?

郭义强:这本书内涵很丰富,通过一个突发事件展示了永恒主题——人间的关爱。作品构思非常巧妙,郑老牺牲了儿子、光伢子没有父母,老人和孩子的相依为命是合情合理的。在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间大爱。

杨 平:这部作品的整体内容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讲故事,没有说教,整个故事情节一气呵成。里面没有心理描写,动作、节奏很快,非常适合男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作品的这种特性特别适合男孩子阅读。

马光复:《游过月亮河》最可贵的是现实意义与时代性,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篇章、每个小结都不太长,叙述语言简洁,情节连贯,如同一条小河在流淌,一浪接着一浪,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徐德霞:《游过月亮河》是一部相当感人又能一口气读完的好作品。作者在重大题材的处理上是匠心独运的,打破寻常套路、另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很强。作品的笔力集中在英雄的父亲在一个独特的情境之下,收养失去双亲的孩子上,构思精巧,写法别致。整个作品主题厚重而不沉重,情感浓厚而不浓烈,内容简单而不轻薄。故事一波三折,入情入理,人物形象丰满,真实而动人。语言简洁明快,可读性强,很适合孩子阅读。

李 潘:作为少儿主题出版读物,《游过月亮河》称得上是精品,作品在文学性和主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是一部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由阅读激活的,当它出版以后,怎样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怎样送到更多人的手里、眼里、心里?有声版、数字版、盲文版、大字版等多种形式的出版就是使得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少年儿童读者真正感受其中的文学价值。

新时代少儿主题出版要以儿童视角完成宏大叙事,书写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童真童趣的艺术精品助力少年儿童的精神构建和人格塑造。从这一层面看,《游过月亮河》反映了哪些主题,又有哪些内在意义与价值?

高洪波:在《游过月亮河》的故事里,责任、爱、温暖,贯穿始终。在这里,爱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情感概念,而是具体而微的行动,是丰沛的情感涌露,是双向奔赴、彼此治愈的过程。裘山山用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用军旅作家专注的目光,用动心、动情、动人的文笔,描写了新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全书高潮迭起、悬念有序、引人入胜,是一本在主题出版诸多作品中艺术质量较高的、独特的、值得推荐给孩子们的好书。

郝振省:作品讲述了军旅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位一体”的故事,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也讲述了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这本书能让少年儿童读者朋友从光伢子身上找到榜样,让担负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各方人士从阿爸阿妈身上、从郑连根身上、从刘连长身上、从汪村长身上等找到榜样,尽职尽责地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服务于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陈 晖:作品聚焦和平年代军队的抢险救灾、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责任和担当,举重若轻地将重大题材处理妥帖。作品拥有温暖明亮的情感基调,塑造了具有戏剧化张力的人物关系,又很自然地处理了情感的纠结和转变,通过军民有情有爱的交往展现了和平年代中国军人在国家建设、为人民服务方面的勇毅、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描摹了一幅军民和谐融洽一家亲的美好画面,这画面饱含着扶危济困、守望相助、舍己为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陈 香:“主题出版”工程经过20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出版潮流。具体到少儿主题出版,需要回答写什么、怎么写的重要命题。因为少年儿童读者是最为感性的阅读群体,要达成真正的对话,创作者需要采取特定的创作方式,以达成“理想的交流语境”。这样少年儿童才能用心感受创作者所讲述的独特感悟。《游过月亮河》实现了一种文学性、创造性的讲述,展现了强大的儿童文学艺术性、审美价值和鲜活度。

裘山山:在这本书中,光伢子的爱照亮了郑老伯,郑老伯的爱温暖了光伢子,抗洪英雄郑直,他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月亮湾的受灾百姓、照亮了和他一同奋战的战友们。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强,要有爱,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是生命中彼此照亮的光。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少儿出版更应该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主题童书,《游过月亮河》如何实现疗愈儿童心理,助力少年精神成长的生命教育主题?

李朝全:生命教育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一个6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父母离世是什么意思,当光伢子问及“永远有多远”这样一个问题时,郑连根告诉他,永远就是没有尽头,他的父母就像他奶奶一样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他。这种讲解适合儿童心理,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特别是死亡教育,从而让孩子能够逐渐渡过人生难关,克服心理障碍,走出人生低谷。这样一个成长过程正如“游过月亮河”的主题意象一样,孩子游过了苦难和障碍,如同跨过了人生的一道坎。

刘 颋:《游过月亮河》通过郑连根和光伢子之间关系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最能感动人心、打动孩子的恰恰是这种生命教育。作品以一种亲切平等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到如何接受生命中的生与死、离别与坎坷、抗争与成长的过程。作为主题出版来说,这是作品特别突出和亮眼的一点,这不仅是一般的文学性表达,更是孩子们特别需要的生命教育。

纳 杨:作品中大人和小孩关于生死的对话表现出与人物的气质、心性、年龄和阅历相适应的状态。从死亡过渡到人为什么要活着,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人是不能随随便便死的。人要活着,好好地活着。”“坚强不仅仅是摔跤不哭,是要敢于面对新生活,是要好好活着。”这两句郑连根说给光伢子的话,何尝不是说给所有正在经历生之痛苦的人的话?这是小说的题眼所在。“游过月亮河”是光伢子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意寓着孩子找到背负伤痛活下去的勇气,领悟生之喜悦。

崔昕平:面对这场夺走至亲的灾难,作家并没有选择浓墨重彩地突出牺牲者的崇高与渲染灾难的悲悼,而是聚焦于灾难后的勉力疗愈。以汪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以军事记者李旌为代表的军队战友,共同面对灾难,重建家园,并努力给予孩子和老人关爱,帮助两位创伤者重新建立安全感与信心。作品写出了心灵疗愈与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相互的温暖与照亮,这也恰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崇高之意。

(张泽坤、赵微整理)

2024-06-24 ——裘山山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主题对话 1 1 文艺报 content75100.html 1 “爱是生命中彼此照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