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漫谈农村题材创作中村支书形象塑造问题

□张 陵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第2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基础也在农业、农村、农民。说到底,就是读懂“三农”大书,讲好“三农”故事。中国文学在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破解“三农”难题、走共同富裕之路,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就是农村党支部的作用。由此,自然而然要把目光聚焦在乡村领头人——党支部书记身上。今天,写好农村基层领路人,塑造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不仅是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农村题材小说的突破方向。

几乎所有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实的报告文学,在描写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时,都会自觉写到党的领导,写到党的基层组织破解复杂的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落点也自然而然会聚集村党支部书记

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文学形象,一度更多地集中在报告文学里。报告文学作为我们时代的文体,正在从文学的“轻骑兵”成为文学的“特种兵”,经常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几乎所有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实的报告文学,在描写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都会自觉写到党的领导,写到农村党支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写到党的基层组织破解复杂的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落点也自然而然会聚集于村党支部书记。一个领头人的思想和决策,常常直接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好的领头人会给农民谋利益、谋发展,坏的领头人会使乡村停滞不前,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穷。因此,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灵魂人物,也是文学必须重视的人物。于是,就产生了怎样写这样的人物、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问题。我们从何建明的《那山,那水》、王宏甲的《塘约道路》、徐剑的《金青稞》、罗伟章的《下庄村的道路》等优秀报告文学以及近期余艳的《新山乡巨变》、李英的《群山回响》、张国云的《浙里风》、劳罕等著的《神山星火》等作品里,都看到作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写出了一大批个性不同、目标一致、各显神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些人物中,数何建明《山神》的主人公黄大发写得最感人,形象塑造得最成功。

《山神》讲述了地处贵州深山老林的穷山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故事。他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只干成了一件事:开山劈岭,修出一条几十里长的水渠,把山外的清水引到村里。他个子很矮,口才不好,不爱说话,性子有些闷,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让村里人能喝上干净的水,让村里人用干净的水煮出白米饭。为了把这个想法变为现实,他带领老百姓干了几十年。这是一个像大山一样沉默、意志十分刚硬的老党员,是在摆脱贫困斗争一线的老英雄,作家用“山神”二字,准确地写出了黄大发个性的本质,写出了他的性格、灵魂,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精神高度的英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不光是何建明作品的新高度,也是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新高度。

基层干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村支书外,还有相当数量是外来的、与村支书一起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新力量,也是农村生活出现的新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与报告文学不一样,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主题、所积累的创作经验,显然已经为小说创作所吸收,给小说创作以良多启示,推动着小说更加关注和思考“三农”现实问题,并按照其创作的规律,写出优秀的作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以长篇小说为例,就有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赵德发的《经山海》、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温燕霞的《琵琶围》、关仁山的《金谷银山》、乔叶的《宝水》、老藤的《草木志》、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等。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很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出现了新时代文学应有的新视角、新感受、新思考,不光描写乡土风俗风情人物,描写农村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还写出了我们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引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所激发出来的内生动力,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一点一滴创造美丽乡村、一步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这些作品中,作者通过扎根现实生活,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小说与报告文学都能够正确反映乡村真实生活,共同打开了中国文学新格局,呈现出中国文学新时代的风貌。

这些小说描写的基层干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村支书外,还有相当数量是外来的、与村支书一起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新力量,也是农村生活出现的新人物。作家也是外来者,自然会把目光更久地停留在这些外来者身上,与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心理的共振,笔端也就跟了上去。最先感应到时代脉搏,捕捉到时代信息的是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作家描写了语不惊人、貌不出众的年轻共产党员白朗到乡村任职后的成长经历。故事生动,主题鲜明,人物形象让人耳目一新。赵德发《经山海》中的吴小蒿为人善良,个人生活并不如意,人生态度有些消极,但在下到基层工作以后,她接触到与生活斗争的普通老百姓,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发挥了自己工作认真、细致、扎实的优势,为老百姓办了许多难事实事,自己也变得开朗起来,精神振奋起来,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温燕霞的《琵琶围》写文艺工作者何劲华到当地最贫穷的山村负责扶贫工作,努力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发家致富。何劲华最初只懂文艺,没有太多用得上的社会人脉,加上当地少数干部工作不细致,老百姓有一些对立情绪,工作展开得不顺利。经过深入调研,他逐渐找到与老百姓情感沟通的方式,也从“扶志”入手,打开了局面,创新了工作。老藤的《草木志》则很巧妙地把“驻村第一书记”转化为叙事者的“我”,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分析观察乡村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历史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探索乡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以“我”的视角描写了实干的村支部书记、质朴的农民、善良的乡村妇女、智慧的老人等。作品很多观点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如要当好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学会调查研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驻村第一书记不能当旁观者,不能多看少干,必须融进乡村生活,深入其中的矛盾冲突,才能找到工作的抓手,等等,这些观点,实实在在地探索了农村工作的规律,也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

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写的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乡村现实矛盾冲突较为剧烈复杂。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出现了《星空与半棵树》这样的代表作,小说成功塑造了安北斗这个党的乡村基层干部典型形象,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是近年来极为难得的一部农村题材优秀作品,特别值得深入讨论。小说中的安北斗、温如风、孙铁锤三人是高中同学,都是北斗村人。如今孙铁锤当上了北斗村党支部书记,温如风发了家,在河边开了一座榨油坊,安北斗则是镇上一个副股级的小干部,无权无势,也看不出有什么本事,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晚上到山顶上去看星星。事情起因不算大:温如风与孙铁锤共同拥有一棵百年大树的产权,有一天孙铁锤私自把大树高价卖到城里,温如风气不过,找孙铁锤理论。后者利用村党支部书记的权势,找人把温狠狠打了一顿。温如风向上告状,要求讨个公道。但镇上和县上的领导都在忙着经济发展的大事,顾不上“半棵树”这种小事。于是温如风逐级上告,一直告到北京。领导越不管,他告得越厉害,很快成了令人头疼的上访达人,小事情酿成大事件。每当温如风出门反映情况,镇上就派安北斗去把人带回来,还让他回到村子里也要注意温如风的动向。安北斗看星星的望远镜,成了看住温如风的必备工具。两人一跑一追,斗智斗勇。时间长了,安北斗开始发现,温如风不光反映自己“半棵树”的利益,还反映孙铁锤欺压村民、官商勾结、侵吞国家资源等黑社会犯罪问题,安北斗渐渐同情起温如风,主动引导他依法上访。这一行为不仅保护了百姓的合法权益,又稳定了社会大局。

北斗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镇委书记南归雁发展文旅产业,搞“点亮工程”,把镇上每一座山头都装了灯,一到晚上,亮如白昼,引来了许多游客,搞活了经济。可是,山上的动物跑光了,树上的鸟儿也分不清日夜了,安北斗也看不到星空了。这种发展模式劳民伤财,不可持续,一场大雨过后,就变成了一个烂摊子。不过孙铁锤利用领导的形象工程个人挣到了不少钱,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挖河取沙,把温如风的油坊变成孤岛,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蘑菇,一场大水就足以屋毁人亡。孙铁锤私自炸山采石发大财,出了人命,他就用钱摆平。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在山上立了一尊高大的石雕佛像,而佛像的脸形是照着他的脸雕刻的。

仰望星空让安北斗内心平静,获得了人生的智慧。他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逐渐学会了做农村实际工作,开始对老百姓的事情时时放在心上。当他烦躁的时候,就到山上看星星,而星空又激活了他的思维,让他明天的工作有了动力、有了方向、有了办法。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心态,居然和谐地统一在这个与世无争的人物形象上。温如风也看出了安北斗的个性特点,知道他对天文台非常喜爱,也就有意让他往有天文台的城市跑,两人心照不宣,开始有了默契。小说最后,孙铁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安北斗从一个被边缘化的无用人成长为一个老百姓信赖的乡村基层干部,他当上了北斗村的第一书记,领着乡亲建设美丽村庄。

同为村支书,孙铁锤是一个乡村恶霸的形象,安北斗则是一个实诚厚道的乡村干部。两个形象一比较,就比出了安北斗性格的丰富内涵。这个形象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民生问题无小事,小事就是大事,不管小事就会误大事。小说中说的“半棵树”,看上去确实是小事,但藏着一个村支书利用自己的权势强占老百姓利益的大事。安北斗接手后,才知道这里面水很深,有黑恶势力的兴风作浪,也有严重的腐败问题。而有些官员,还在以做大事为名,无视民生小事,后果自然可想而知。第二,不能低估人民群众的力量。温如风看上去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一个农民被逼到选择上访来解决自己的正当利益,算是弱势到家了。但是,他热爱党、相信政府,他遵纪守法,依法申诉,认定目标就坚持到底,绝不向恶黑势力低头妥协,终有一天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温如风以一己之力,最终揭开了北斗村黑恶和腐败的盖子。安北斗正是从温如风身上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的力量。第三,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作品写的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乡村现实矛盾冲突较为剧烈复杂。对安北斗这样的弱势干部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与又是党支部书记又是老同学又是富豪的孙铁锤同流合污,替人看家护院,但他坚定地站在老百姓这一边,同样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就因为他头上有一片星空,他是忠诚的共产党人。

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出现了《星空与半棵树》这样的代表作,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党的乡村基层干部典型形象,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文学“新人”可能属于新出现的人物,也可能属于那些不断出现的人物,关键看人物形象能否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乡村党支部书记并非新奇人物,但最有可能出“新”

乡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具有时代文学“新人”的潜质。多少年来,中国文学从未停止寻找文学新人的努力。每当创作出现从未写过的人物的时候,评论家们就会非常敏感,千方百计要读出“新”之所在。不过多数情况是,人们最终还是把“新人”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部作品上。文学“新人”可能属于新出现的人物,也可能属于那些不断出现的人物,关键看人物形象能否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乡村党支部书记并非新奇人物,但最有可能出“新”。

肖克凡的《机器》是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主人公王莹是国营大厂的党委书记。在城市改革、市场化的大潮中,工厂生产和经营都陷入严重的困难。她苦苦支撑,还是无法摆脱工厂破产的命运。而这个时候,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哥哥王援朝领导乡村集体企业,干得风风火火。王援朝当年在村子里当知青,受伤坐轮椅,脑子特别灵活管用。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理论水平很高。然而,他研究的是村里的那些地主们当年怎样赚钱,怎样发财。村里人想偷偷挣点钱,常来向他讨主意。改革开放后,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放开手脚,带着村里人搞工业,发家致富,成了当地赞扬的“轮椅书记”。但他心里很明白,自己的成功不过是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打打擦边球而已,利用国营工厂的困难,把村里的企业做大做强,留下不少隐患,终不是发展经济的正路子。同时,他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虽然读了许多马克思著作,但并没完全读懂,还没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当他治好病站起来时,主动辞去村里所有的职务,平静地接受可能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审计。

一部工业题材的小说,最终却在“三农”问题上体现了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折射出时代复杂的矛盾冲突,传递出现实的忧患意识,人物带出新意,形象品质特别接近文学“新人”。当然,由于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形象的价值意义被严重低估。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形象一直没有被超越。要知道,当时文学作品的村支书形象,多数都是真实“大邱庄”的文学版。直到现在,这样版本的小说人物还一直在延续,如《星空与半棵树》的孙铁锤。作家们确实都看到了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思想和观念冲突加剧,各种风险叠加,传导到广大农村,带来了“三农”问题的突出。在改革最困难的时候,问题还很严峻,在一般作品看来几乎无解。

“三农”问题的村庄,面临如土地荒芜、人口流失、村庄空心、农民贫困等困境,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涣散无力,失去了领导作用,有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严重政治生态问题。凡是党的领导缺失空白的地方,“三农”问题就特别突出,矛盾冲突就特别剧烈。在一个时期里,文学通常会用写负面的党支部书记来真实反映现实,间接表达对时代问题的思考。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家园、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第10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三农”问题的破解,关键在党。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破解了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中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里,摘出一些老百姓记得住、传得开的语句,就能感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摆脱贫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等,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光辉的语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我们新时代的“三农”新思想和新主题,指引着中国文学的创新方向,也提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如何出“新”。

坦率地说,小说写负面的村支书难,写具有“新人”品质的村支书更难。《星空与半棵树》中安北斗的出现,让这个问题有了重要的转机,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如果说,肖克凡笔下的村支书王援朝最终还带有时代困惑的话,那么,陈彦笔下的第一书记安北斗则很清醒,而且越来越清醒。他通过长期仰望星空,从中获得感悟,也获得智慧。他的智慧并不高深,就是回到现实、脚踏大地,小事做起、埋头实干。这样一个普通人形象的塑造,深得创新理论之魂,注入了新时代的生气,呈现出“新人”的风貌。

“三农”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蓄水池,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如此读“三农”,必然读出文学塑造村支部书记形象的意义和重要性。写农村的小说很多,成功的农民形象很少,党支部书记的典型形象更少。这与“三农”发展现实不相称,与伟大时代不相称

读懂“三农”,就能读懂时代,读懂中国。文学换个思维,方能读懂读好。作为现实主义写作的重要组成,“乡土小说”在描写乡村家族历史时显示了优势,但写“三农”常常捉襟见肘,有些力不从心。不能说作家们写得不真实,主要是写不出“三农”的本质和出路。追其原因,不难发现,乡土小说与现代文学的启蒙思想有着一脉相承难以割舍的关系,主题习惯导向“人性”的冲突、“人性”的觉醒。不过,“三农”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西式的办法解决不了,也理解不了。还是用新中国以来的农村题材创作理念,更能正确把握,对焦更精准。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处变不惊,从容应对,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看上去是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其实,“三农”的贡献更高。中国改革开放是由农村改革打开缺口,农民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每当中国改革出现困难甚至危急的时刻,都是“三农”英雄般地挺身而出,破解难题,化解危机。农业并非中国经济发展的负担,农村没有拖城市发展的后腿,农民不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三农”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蓄水池,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刻认识到,“三农”与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等紧密联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只有“三农”现代化,才能叫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否则就只是西方式的现代化、少数人的现代化,失去正确方向的现代化。有了“三农”这个压舱石,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走偏,就不会迷失方向。

如此读“三农”,必然读出文学塑造村支部书记形象的意义和重要性。写农村的小说很多,成功的农民形象很少,党支部书记的典型形象更少。这与“三农”发展现实不相称,与伟大时代不相称。中国当代文学任重道远。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2024-07-01 □张 陵 1 1 文艺报 content75315.html 1 漫谈农村题材创作中村支书形象塑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