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少数民族文艺

见人、见事、见情的文学史

——简评陆景川的《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

□杨玉梅(侗族)

□杨玉梅(侗族)

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作家、学者陆景川撰写的《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是侗族第一部当代文学史,基本没有可供参考的文献,所有文字都需要作者在进行文本阅读和采访调研后,再做整理、概括、归纳和总结。在后记中,作者介绍了编著的初衷及其艰辛历程,十年磨砺,广征博采,游学书海,皓首穷经。他是在用生命为贵州侗族当代作家立传,正如顾久在序言末尾说的:“《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的每一分努力和成果,无不流露出作者陆景川对侗族人民、侗族文学和侗族文化,乃至对整个贵州文化的深切之爱。”

跟随这部深厚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走进侗族作家的心灵世界,从文字中回望侗族近百年走过的苦难而辉煌的如歌岁月,感到百感交集。该书是一部侗族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集合,也是侗乡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第一,《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集中展现了贵州侗族当代作家的风采,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画廊。新中国成立后,贵州侗族当代作家开始涌现,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登上文坛的贵州省天柱作家群,包括长篇小说《风满木楼》和侗族第一部反映本民族生活的中篇小说《侗家人》的作者滕树嵩、侗族第一部长篇小说《原林深处》的作者张作为,还有刘荣敏、谭良洲、袁仁琮等,为贵州侗族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中青三代侗族作家紧跟时代,勤奋耕耘,不断创新求索,经过70多年的接续奋斗,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形成了一支多梯队、多门类的作家队伍,不断推动侗族当代文学多样化发展。尤其是袁仁琮,几十年笔耕不辍、不断攀登,成为侗族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其三卷本长篇小说《破荒》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罗来勇的军旅小说和将帅传、李世荣的感世诗、杨至成的军旅诗和革命回忆录、陆景川的英烈传等,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生动诠释,也展示了侗族革命前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还有侗族大歌、侗戏、侗族题材影视作品等,都是侗族当代文学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

第二,《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既是文学史,也是侗族社会发展史,是中国百年历史发展的缩影。作者对贵州四五十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概括。我们看到,侗族当代作家走的基本都是现实题材创作道路。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读到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屈辱,革命前辈的峥嵘岁月,侗乡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不平凡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因此,该书又是一本侗族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走到今天的不容易。

第三,《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是一部充满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优秀著作,以文学的方式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当代作家基本都是从侗乡启程,开始文学创作。不论是一直坚守在贵州,还是离开了家乡,多位作家的作品里都浸润着浓郁的侗族文化印记。各类文学作品,如滕树嵩、袁仁琮等人的小说,张作为、陆景川等人的散文,龙超云、黄松柏等人的诗歌,以及侗戏、新民歌、侗族大歌等,生动诠释了侗乡的人情之美、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罗来勇、李世荣等人的诗歌、散文、传记及报告文学作品,则充满了深切的家国情怀。

从这部专著的分析论述中,我们还看到,贵州侗族当代文学集中展示了侗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这一历程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说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阐释。

总之,《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填补了中国当代侗族文学史的空白,也为侗族新时代的年轻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期待文学新人发扬前辈孜孜不倦、创新求索的精神,坚守文学理想,勤奋耕耘,为推动中国新时代文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民族文学》副主编、编审)

2024-07-03 □杨玉梅(侗族) ——简评陆景川的《贵州侗族当代文学史》 1 1 文艺报 content75365.html 1 见人、见事、见情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