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让经典在流行中焕发生机活力

——法语音乐剧带来的启示

□楚 焜

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剧照

中文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剧照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圣母院》《唐璜》《摇滚莫扎特》等一批法语原版音乐剧陆续登上中国舞台,上演了一场充满“法式浪漫”的文化盛宴。今年央视龙年春晚舞台上,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经典选段《美人》惊艳亮相,中法艺术家们用中文和法语交替演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新世纪以来,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两国艺术家在音乐、电影、戏剧、展览等多个领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中国和法国都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法语音乐剧擅长从本土历史和文化出发寻找创作灵感,并以浪漫、奔放、写意的姿态呈现于舞台之上,因而特别能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掀起一次次观剧热潮。

吸纳与创新之道

17世纪风靡欧洲的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在传入法国后被法国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加以改造:强化古典悲剧情节的诗意,歌词突出法语的优美,同时加入法国宫廷喜爱的芭蕾,创造出区别于意大利歌剧的独特艺术风格。随着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加速推动欧洲社会转型,18世纪末的法国歌剧开始更多地参与到现代商业活动之中。大歌剧、抒情歌剧、喜歌剧、轻歌剧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纷纷在舞台上涌现,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潮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深深扎根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影响到戏剧及其他舞台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

与此同时,欧洲的轻歌剧传入美国后,在百老汇逐渐形成了“音乐剧”和“歌舞剧”概念,与好莱坞一同对外输出美国文化。当其以“流行文化”身份重返欧洲大陆时,一度被法国人认为是对传统舞台艺术的背离而遭到了剧场的“冷遇”。直到上世纪60年代摇滚黄金时代的到来和流行音乐人的加入,法国人才重新认识了音乐剧的价值。1979年,首部法语音乐剧《星幻》将音乐剧体裁与前卫摇滚音乐相结合,以“赛博朋克”的风格大胆想象彼时欧洲青年眼中的千禧年,于当年9月底发行了概念专辑并大获成功。这部与百老汇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树起了“音乐为主、不重叙事、写意抽象”的艺术革命大旗,奠定了法语音乐剧的基础。法国人开始把这种歌唱、舞蹈与戏剧的新的融合形式称为“音乐戏剧”(théâtre musical)或者“音乐景观”(spectacle musical),以区别于百老汇的音乐剧(Musical)。

精神内核与探索实验

法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曾经对欧洲各国的艺术做了区别,认为法国人长于叙事和跌宕起伏的浪漫主义情节。以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展现出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催生的批判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直到今天也还在深刻影响着音乐、美术、戏剧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创作,包括音乐剧。

打开法语音乐剧大门的编剧吕克·普拉蒙东就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在他突出的文学气质影响下,《星幻》和《巴黎圣母院》抛弃了百老汇标志性的口语化、带有叙事功能的密集歌词,使用诗化的语汇配合带有节奏感或者长线条的音乐语言,用优美的文字和瑰丽的想象引导情感的自由流露与对美好幻想的追求,给观众带来近似吟咏诗歌的美学体验和真实强烈的情感共鸣。

1998年,《巴黎圣母院》首演大获成功并名扬海外,法语音乐剧开始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厚的文学底蕴、浪漫主义精神、关注人的价值,表达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此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等作品延续了这一理念,音乐方面融合了摇滚、金属、爵士、电子、古典、流行等多种类型的曲风,更加贴近年轻世代的偏好;歌词则秉持法国哲学家对人类欲望以及存在的思考,在诗意中增加哲理性和思辨性:对维罗纳的年轻恋人们,是“爱自己所爱,做世界之王”;对游戏人间的唐璜,是“即便拥有世界,也将为爱改变”;对年轻的莫扎特,是“焚毁镀金的牢笼,敢于向往乌托邦”;对巴士底狱的恋人们,是“道路属于自己,未来属于人民”……在歌颂浪漫与高唱反叛这两大主题的不断复写中,对爱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平等的追求都汇入了法国文化的主旋律。

作为一种现代综合性舞台艺术,音乐剧对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法国音乐剧从诞生之初就没有照搬百老汇的创作模式,而是选择了侧重视听一体、歌舞分离的风格。主角选择知名歌手,舞蹈部分则交给专业的舞蹈演员。艺术家们分工协作,在各类舞台元素的不断打磨、拼贴、镶嵌中凸显演员的个人魅力,为观众打造一场精致的“视听盛宴”。《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单曲《美人》作为流行音乐获得法国音乐奖与摩洛哥世界音乐奖;《摇滚莫扎特》中蓬松的裙摆、精致的刺绣展示着巴洛克时期的设计品位;《唐璜》用塞维利亚的弗拉门戈吉他和舞蹈展现浓郁的西班牙风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大胆使用红蓝撞色强调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的冲突,凸显理性与感性、爱情与死亡的对立……法式美学的形式和理念在舞台上达到高度统一。

而另一方面,法国艺术家的实验精神也反映在音乐剧的舞台创作上。比如夸张的滴水兽和巨大的吊钟作为巴黎圣母院的象征,用极限运动和杂技表演作为一种“危险”的暗示,极具浪漫色彩的同时,强化了戏剧冲突;超大的花瓶指代客厅空间的同时也彰显唐璜的贵族身份;《摇滚红与黑》中被影像放大的思想和内心活动成为舞台主角;《摇滚莫扎特》用哥特风格的妆容刻画死亡前纵情欢乐的天才……舞台上所有的元素都是精神与情感的外化,法式“整体艺术”的背后是完整的美学呈现。

在坚守理想中拥抱流行

法国艺术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各种新艺术形式,面对年轻观众群体,他们一开始就选择与大众媒体亲密接触,把发行原声唱片、舞台影像化和互联网传播作为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路径,秉持这个超前的思路,法语音乐剧迅速赶上并加入了音乐剧国际市场的竞争赛道。许多国内的初代音乐剧迷几乎是与《剧院魅影》《猫》等同时认识了《巴黎圣母院》,自此,英语音乐剧与法语音乐剧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两股重要力量,而随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唐璜》《摇滚红与黑》等一部又一部法语音乐剧被引进,法国艺术家们对新生市场热情开放的态度更是赢得了当代中国年轻观众的追捧。2024年巴黎奥运会打出“更开放”的口号,从艺术到体育,进一步向世界展现面向未来、拥抱新生代的态度。同为文化大国,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法语音乐剧的成功也为国际化传播背景下的中国音乐剧创作带来启示。

2018年湖南卫视制作的声乐类电视综艺《声入人心》推出了阿云嘎、郑云龙、刘岩、郑棋元等一批已经在音乐剧舞台崭露头角的演员,也通过电视及网络媒体把更多观众与剧院联系起来。这种一边“造星”一边培养观剧群体的模式,也正是对法语音乐剧传播实践经验的有益借鉴。随着这片市场的打开和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形成,2019年中国的音乐剧演出票房突破6亿,达到了行业高峰。2021年,上海文化广场和北京九维文化联合推出了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版,由法国原版导演亲自操刀,国内音乐人、词作者担纲音乐改编和歌词译配,当红音乐剧演员阿云嘎领衔主演,可以说从剧目选择、舞台制作、明星流量密码的设置上都全方位借鉴了“法式经验”。也是在同年,上海的徐俊工作室推出原创中文音乐剧《赵氏孤儿》,大胆地将传统戏曲主题和形式运用于音乐剧创作。去年,七幕人生携手原版制作团队将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中文版搬上舞台,国内摇滚歌手张淇的加入鼓励了更多音乐人大胆跨界,也进一步拓宽了该剧的观众群。由剧伙音乐和上玺文化出品、徐均朔等一批青年演员倾力演绎的《南墙计划》以“京韵布鲁斯”为主题,在温暖动人的故事与音乐中,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和年轻人的自我成长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打造了一部既有中国风格又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创作品。

随着近年来中国本土音乐剧佳作的不断涌现,我们逐渐感受到了法国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挖掘、融入内心体验和浪漫想象的时代化的舞台表达,更年轻、更开放的态度,等等。可以想见,通过音乐剧这种流行文化的传播,我们记住的可能不仅是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也可能会重新认识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因为舞台不仅仅是人类对理想精神生活的向往,它甚至就是我们的生活。

(作者系青年学者,剧评人)

2024-07-22 □楚 焜 ——法语音乐剧带来的启示 1 1 文艺报 content75656.html 1 让经典在流行中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