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援疆干部与当地百姓的双向奔赴

电影《阿克达拉》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7月1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电影《阿克达拉》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影片《阿克达拉》改编自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小说《援疆干部》,以19个省市及中央有关单位援疆工作为背景,以种植棉花为载体,通过援疆干部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形象,讲述了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带着爱和责任,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把各族群众当作亲人,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心合力,扎根边疆大地、奉献青春力量的感人故事。

影片导演张忠从2009年开始关注援疆干部群体。2019年,他看到了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总领队吴玉辉创作的小说《援疆干部》,心中燃起了创作热情,此后为筹备影片多次前往新疆。2023年9月8日,电影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开机,拍摄历时70天,其间先后转战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玛纳斯县、阿克苏地区和上海、福建等地进行拍摄。影片取名为《阿克达拉》,据制片人詹梦瑶介绍,“阿克达拉”源自少数民族语言,意思是白色的原野,意味着棉花是影片主线叙事。

20多年前,对口援疆成为国家战略,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胸怀家国、肩负使命,从全国多地奔赴新疆,将爱洒满天山脚下。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辑张玲就曾是其中一员,《阿克达拉》引发了她的共鸣。她表示,虽然援疆回来已经十几年了,但对新疆的牵挂从来没有断过,“我们在那里结识了众多当地的干部职工,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段经历是我终身宝贵的财富。《阿克达拉》是援疆精神的一种呈现,从中可以看到援疆战友对那片土地的赤诚。”

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谈到,文艺创作的基础来源于现实,影片背后是影片主创的努力,更是一代代援疆干部长年累月的付出。观众在片中看到了新疆的壮丽风光与援疆干部们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昂扬精神。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将原著小说中的宏大理性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表达,镜头所展现的不仅是新时代的援疆干部,更是新中国诞生后在新疆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几代人。有专家谈到,影片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片中李怀河的仁厚、实干、坚韧、无私奉献,李秀敏的热情、泼辣、坚强,郝春丽的深情、果敢、坚毅,以及顾子良书记和维吾尔族群众古兰姆等人物形象鲜明动人、立体饱满。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表现了援疆干部关心、支持新疆发展,也反映了新疆多民族人民对援疆干部的关怀与帮助,这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影片用浓浓的援疆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主旋律。 (许 莹)

2024-07-26 电影《阿克达拉》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75697.html 1 援疆干部与当地百姓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