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以多样视角打开新时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

□本报记者 黄尚恩

7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湖南省作协、中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系列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麦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湖南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游和平,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军,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

中心揭牌: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7月27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希望研究中心依托中南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与人才队伍,集中力量追踪和研究新时代文学,在新时代文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心要坚持正确导向,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打通高校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关联,打通现场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关联,打通理论思潮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关联,以全新机制吸引全国的批评力量特别是社会力量和新生批评力量进入平台。要加强文学研究的现场感和同步性,跟上新时代文学的节奏与步伐,要有能力对新时代文学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及时总结与归纳。要切实发挥阅读引领作用,营造浓郁文学氛围,厚植高校的文学土壤,培养高水平的文学读者。

何军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作协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学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具有多重意义。这将有力促进学校语言文学学科的升级改造,推动人文学院师生投身新时代文学研究与评论,促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游和平在致辞中说,湖南省作协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学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挂牌后,湖南省作协将利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培养新时代文学评论人才。

据介绍,2023年以来,中国作协已分别在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挂牌成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的揭牌,代表着第4个研究中心的成立。当天,主办方宣布,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晏杰雄担任该中心主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新少、副教授邹理担任副主任。

文学论坛:探讨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新可能

为推进农村题材创作和研究,主办方举办了以“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的传统、发展与实践”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学论坛。近20位学者、评论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的历史高度”“《山乡巨变》:中国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传统经验梳理”“清溪村:文学助力打造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村庄的实践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表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作为周立波山乡巨变书写的原型地,在湖南举行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创作经验和优势,彰显新时代文学的历史主动性,积极参与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当下农村题材创作有着丰富景观。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认为,新时代的农村题材创作存在着聚焦山乡巨变发展成就、弘扬鲁迅小说中精神启蒙传统等多种书写模式,要充分开掘不同书写模式在今天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郝敬波谈到,新时代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寓言式”“场景式”“记忆式”三种鲜明的故事形态,以不同方式记录着乡村世界的发展变迁。暨南大学教授张丽军认为,城乡交融催生了“新城乡文学”。新城乡文学具有多重叙述逻辑,具体呈现为进城文学、返乡文学与城乡交融文学三种形态。在第三种形态中,作家不再单一地写进城或返乡,而是以一种整体性视野与开放的精神姿态来审视中国农民的空间迁徙,及发生在其中的新精神生态演变。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乡土文学传统,许多经典作家作品对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依然富有启示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说,柳青、周立波这代作家到乡村的时候,首先改造和拓展自己的身心,然后深入研究那个时代的农民及其生活,最后再用艺术化的方法呈现出来。他们在深入生活的时候,想方设法地研究当时整个社会的理想和目标,也关注当时生活多个维度的具体变化。吉林大学教授张涛认为,像柳青、周立波这样的作家,他们对总体性一直都有一种强烈而坚定的信念。当下作家要重拾总体性视野,将地方性、风俗性、风物性的元素注入到写作当中,使乡村叙事更加充实和饱满。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辉认为,从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的创作来看,他们的作品深入现实生活的肌理,使人情人性之变与丰富的时代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至今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跟他们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这也对当下作家提出召唤,要持久关注和研究写作对象,把握具体写作命题与社会总体性视野间的辩证关系。上海大学教授王光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有多部作品聚焦道德问题,主张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坚守仁爱尚义、兼济天下的情怀。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应特别重视这一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守护这种道德和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新的现实期待新的表达,进而也需要作家采取新的文学行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说,新时代的乡村叙事,需要作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有深刻认知。新时代的农民,跟此前乡土文学传统中的农民已经全然不同,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感知方式、情感结构,也都展现出新的特征。农民的兼业化,农业在与科技融合过程中的升级,城乡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都是农村发展的新现实。《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说,当下的农村题材创作也涉及很多经济内容,但很多作品陷入模式化和套路化。作家需要破除二手经验和网络信息的迷障,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把握那些来自生活的毛茸茸的细节,深入挖掘生活的内在逻辑。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说,当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的农村青年跟城市青年并没有显著区别,他们善于通过网络获取和发布信息,保持对时尚的追赶。作家在写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时,不能图方便,仅仅是对现有资料进行剪切、拼贴,而是要真正深入人民生活,发掘时代生活的丰富信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培浩说,今天的作家要真正跟题材“建立一种身心的关系,而不只是一种路过的关系”,作家要像植物一样,“首先成为一颗种子,在这个土地当中种进去,然后又长出来,而不是成为一个盆景、一个摆件,摆在温室里”。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在作品中记录下历史的真实,并使作品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意味。

作品研讨和作家对话:探讨文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麦家长篇小说《人间信》研讨会”和“文学名家圆桌对谈”。在《人间信》研讨会上,吴义勤表示,《人间信》是一部在题材和叙事上都充满探索性的小说。麦家将笔触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向个体的精神内部进行深度开掘。小说深刻呈现了原生家庭和童年经验对于个体精神人格的巨大影响,对父子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表达,并塑造出了许多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与会专家认为,《人间信》是麦家从谍战小说回到日常写作和生命叙事的转型之作。小说致力于处理家庭伦理的复杂性,展现出作者直面幽暗内心的勇敢尝试,融入了作家对历史、故乡、时代和自我的深刻思考。作品采用片段化诗性叙事,为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感受。麦家谈到,《人间信》是一部心灵之书与治愈之书。自己的内心长期被童年经历困住,很难打开心扉,和周围环境关系疏离。这次创作《人间信》,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让自己的内心得以放松和治愈。

在圆桌对谈中,麦家、李浩、张楚、沈念4位作家,在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的主持和提问下,围绕“文学与现实及时代的关系”展开了精彩交流。作家们谈到,文学与现实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我们不仅有“日常现实”,还有“心理现实”。对于写作者来说,心理现实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日常现实。作家写的事情可能是虚构的,但所反映的心理现实必须具有真实性。文学可以记录一个时代最前沿、最深刻的思想,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丰富认知。写作者对时代和现实的记录,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从各种表象中提炼和萃取出“结晶体”,表达出时代的本质。

2024-08-05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75818.html 1 以多样视角打开新时代文学的丰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