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明
作为一名诗人,校尔康出版有诗集《在远方》《在路上》《在脚下》等,在诗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那些最具魅力的诗,往往将禅机隐含于一则寓言或镜花水月的诗境中,让读者于沉浸中得到启悟。然而,诗既然要构成一种意境,就须讲究语言的建筑艺术,不得已割爱一些散文性质的内容。现在,校尔康将这些未能入诗的事件和人物,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无隐山》中呈现出来,与他的诗歌形成一种互补,从而使他的创作显得更为丰满,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为亲和真实的校尔康。
校尔康在他这本散文集的自序中,一开始就指出了当下社会的现象:“现代人生活的环境让人觉得压力重重,好像每个人都必须在忙忙碌碌中生活。为了证明自己物质的富足,他们只能不停地工作,无法自然地生活,更无法细细体会阳光、空气和水的能量。”校尔康试图以自己的一声断喝,将现代人唤回“阳光、空气和水”,体味真正的生命和生活。
如何返回本真的生活?校尔康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要放下执着,超然物外,像隐者一样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在自序中进一步引用先贤的格言来展示其认知:“空无包含了整个宇宙,里面不再有我的琐碎渺小的恐惧、痛苦和焦虑……空无就是无上的智慧。”显然,这段格言也可以看作是对“无隐山”的一种注释。“无隐山”实际上是一种诗性的象征,是一座精神之山,一种通过禅悟而抵达的生命境界。
我不知道当下能有多少人接受“无隐山”的启示。校尔康从他的“无隐山”发出纯净之音,为茫然者提供一盏烛火,与知音者相互慰藉,为这个尘土飞扬的世界洒扫出一小片空间,隐隐呈现某种“无隐山”的“真意”,亦是一种功德矣!
校尔康主要是一位禅诗人。禅是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诗性的生命体验,因而与诗可谓天然的近邻。禅讲究顿悟,所谓“永恒在瞬间”“瞬间即永恒”。当代诗人洛夫即是由禅获得启示,创作了大量的现代禅诗。洛夫的现代禅诗,经由某种超现实的诗境,抵达一种生命的觉醒,从而获得生命对尘世的超越,这实际上是将现代禅诗作为一种宗教性的拯救了。校尔康在精神上可谓洛夫的追随者,他的那些优秀的诗歌,或通过某种生命的片断,或通过某个寓言启示,引领读者获得一种生命的觉醒。在这一意义上,校尔康的诗歌与他的散文,可谓殊途同归。
散文集《无隐山》,是他那些诗歌的精神,向着人间、向着尘世的更为通俗的播撒。在这本散文集中,校尔康通过一些具体的人、具体的物,乃至一次游历的过程,细节式地将“禅”呈现出来,既具说服力,又亲切感人。读者可以轻松进入,感觉到玄妙的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每个人身边。只要拥有一颗禅心,随时可以唤醒另一个纯粹的世界,使自己的生命丰盈起来。
《无隐山》中有一篇《禅是个什么东西》,初看标题,还以为作者要像某个高僧或学究似的,与我们来剖析探讨一下禅的奥义。可实际上,这是一篇清新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颇有意味的山中游历:作为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修行者,作者行脚到了九华山,夜宿寒山寺。他刚好遇到一场雨,雨声一直没有停息。作者参加了一次早课,与僧人交流,探究寒山拾得的精神,雨声一直相伴着。全篇没有一句阐述禅意,而读者却感受到禅意如雨声一般无所不在。文中的这一段,尤令人回味不已:
“出了山门上路了,这雨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走着走着就下了。人的心也是这样,在无常的世界,总是要转化有常的认识。路上的事情也是这样吧,习惯了风雨、蓝天和乡野,只是雨中的落花实在惊艳,那些沿途的樱花一边开一边落,这种静中有动的美是无法描述的!”
这一段文字,乃至整篇的意韵,令人联想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是记述一次雨中穿越,最终抵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越之境,或者说,一种禅境。洛夫也有一首禅诗名作《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诗人虽未见雨,雨声却一直喧响且贯穿全篇,最终幻化为手心的“一把鸟声”,呈现出生命的觉醒之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尔康的《禅是个什么东西》,可谓《定风波》和《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在散文中的一种演绎、变奏,它们共同注释了“禅”的存在及意义。
令人感动的是,《无隐山》还以相当的篇幅,叙写了一系列真实生存于这个世上的高尚之人。《了了先生:一位诗歌的隐行者》记述了我与校尔康共同的好友李青凇,我们之间的友谊纯粹由诗歌牵系。这位当代的“诗僧”清贫如风、行踪闪灭,沉浸于诗歌、佛理和山水之间。他的日常需求至简,一餐饭、一绳床而已,却以诗歌给予了朋友们太多的精神馈赠;《江南书剑僧》中的秋爽法师,一心扑在佛教事业上,沉浸于晨钟暮鼓、庭院深深。他的师父长老一直想恢复祖庭姜堰观音寺,由于种种原因,几次发心都没有成功,秋爽法师为了还师愿,花了十年时间,终于修成泰州观音寺。疫情期间,秋爽法师连续抄经四部,160米的长卷,有时一天站着写9个小时,这是何等虔诚!
《无隐山》中还叙写了一些佛界之外的人物,如当代诗歌评论家谢冕、吴思敬等。这两位虽不是佛门中人,然而他们对诗歌事业无私奉献,广掖诗坛新人、向社会推广诗之大道,其实也是契合佛门之理的。属于禅与诗的领域,虽然在尘世似乎占比不大,但其意义与价值却比以往更显重要。
这本散文集的内容堪称丰富,共有八辑,涉及作者在行脚途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这历程中的不断感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座诗性的、禅意的“无隐山”。或许因为这座山属于“无隐”,所以无论作者还是评者,都不会期待它在芸芸众生中能引起多大反响,但我相信,读者们仍然需要知道有这样一本宁静之书——这个滚滚红尘的世界,还存在另一面,一个月光般纯粹、纯净的禅与诗的世界。所有的喧哗,毫无意外地都会平息,那时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必会四处寻觅——如果失去了终极意义,谁还能忍受疼痛的过程?幸运的话,他们或许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见到校尔康的这座“无隐山”。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