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教鹤然
青年作家们正值人生的黄金岁月,满怀创作的蓬勃热情,追求文学的青春梦想。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庞大队伍中,有一批新星正冉冉升起,他们是元气最为充沛的群体,是生力军,也是新希望,肩负着为少年儿童写作、为时代培育新人的使命与重任。新时代儿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
深入生活,书写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真生命
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要勇于走出书房,走出个人身份,将自己的真生命真深情投入到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时代现场中,直面新时代丰富多姿的童年生活
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坚定的人民立场,是儿童文学作家书写新时代少年儿童真生命的底气。作家出版社编审、儿童文学作家左昡谈到,身为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要勇于走出书房,走出个人身份,将自己的真生命真深情投入到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时代现场中,直面新时代丰富多姿的童年生活。青年作家应努力以儿童文学的方式为新时代的中国童年留下具有代际特征的美学样本与艺术风标,破除刻板印象,克服写作惯性,打开创作格局,提升精神境界,创作广大少年儿童真正喜闻乐见,富含精神能量,具有真心真趣真感情的作品。要把深入生活,做人民的学生,作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重要通道,长期、持续地坚持下去,始终关注童年现场,以儿童文学之笔书写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真生命,才能推动新时代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
做人民的学生,要积极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共振。在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看来,“做人民的学生”是为了提醒作家“不忘初心”,作家就是人民群众之一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包含着作家的自省,既是审视自己和现实、和群众的距离,更是确认自己最开始提笔写作时的初心。这意味着一个作家既是“为人民写作”,也是“作为人民写作”。唯有如此,才不会有优越感,才不会脱离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文学创作才有真诚的情感体验,才能从个人的悲欢走向人类共同普遍的情感,从个别的事物走向本质的共通,让具体的形象趋于抽象的普遍。儿童文学作家既是“为孩子写作”,更应该是“作为孩子写作”,“作为孩子写作”意味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双重属性——既是孩子,又是成人。这要求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做作、拿腔捏调地学孩子说话,不刻意矮化低就,也意味着文学创作的真诚、自然与天真,但同时,又能在简洁准确的同时做到丰富与深刻。因此,“做人民的学生”,表面上看是向人民、向生活学习,本质上则是要求作家重新认识和思考自己与时代、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当下儿童的童年生活呈现出丰富、驳杂、多元的景象。新时代儿童文学要及时反映新时代儿童生活及儿童精神。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儿童文学作家周博文认为,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要深入儿童现实生活,不能停留在表面浮泛的表达上,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尤其要注意与当下的连接,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儿童密切的相处中提炼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崭新儿童形象,用纸笔真诚地还原他们的热爱与隐忧、欢欣与愁苦,不回避或轻视儿童的复杂情绪和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想当然地把儿童塑造成全然天真、单纯的对应物。作家倘若只停留在对于儿童及童年生活的主观想象上,或对自身童年经历与见闻的开采上,就不能满足儿童的阅读与审美需求,不仅与当下极具变化的童年生活错位、脱节,也不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从儿童身上照见人性的丰富与多面,从儿童生活的变动中呈现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这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与使命。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拒绝“泛”“浅”“远”,力求“精”“深”“近”
传统文化好比母亲的乳汁、父亲的汗水,滋养作家们成长。这一题材的写作要拒绝“泛”“浅”“远”,力求“精”“深”“近”,除了描写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更要写世代凝成的“魂”
近年来,有很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领域持续深耕的青年作家,他们以京剧、昆曲、刺绣、剪纸、瓷器等为对象,为孩子们奉献了一份份美味的精神食粮。《国色天香》作者,天天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王苗认为,“传统文化”是过去人们生活百态、精神世界的总和。在书写传统文化时不能笼统地模糊处理素材,“拾到篮子里就是菜”,而要对书写对象进行详细深入调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聚焦其最闪亮的光彩。除了描写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更要写世代凝成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写作要拒绝“泛”“浅”“远”,力求“精”“深”“近”,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不是一个空洞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立体鲜活、有生命力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热气腾腾的。写作时,作家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成博物馆展示橱窗里的静物,这样的作品会永远隔着一层玻璃。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生命层面与少年儿童发生着紧密连接,与他们的心灵很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她的文艺以及独特的文艺精神,在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文化自信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锦裳少年》作者、儿童文学作家王璐琪谈到,自己最初写作之时依赖的是个人的童年回忆,近几年开始走访调研后,开启了新的写作思路。在写有关昆曲的长篇小说时,两年之间曾数次去上海与苏州,除了查阅相关戏曲史料,还采访如今活跃在一线或已退居幕后的昆曲演员,了解他们的别样人生。素材能够帮助写作者重新构架自己的文学世界,开拓文化视野。通过观察受访者的人生,逐渐把他们所处时代的信息联系起来,将重要时间点和历史事件对上以后,中间的空白可以尽情进行文学的再创造,如此一来,从前只局限于个人体验的创作空间被拓展开。她表示,作为儿童文学作家,要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以讲故事的方式,发挥文学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家肩上的使命更重,他们得从个人的童年经验中跳脱出去,有一双见识过世间繁华后的智慧眼,能够在搜集历史资料和人物素材的基础之上化繁为简,用留白的方式书写童年,留给儿童以思考和成长的空间。
“我们自从出生,甚至还在胎里,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好比母亲的乳汁、父亲的汗水,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虽然也要接触外国文化,但中国文化是我们终生的主食,寄托灵魂的桃花源。不论我们在思考,在写作,还是在生活,传统文化如影随形,自始至终陪伴呵护。”《丹青街》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小河丁丁谈到,唯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幸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奇妙,只有广泛地学习,深入地学习,长期地学习,才能弄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永恒的。他认为,青年作家应该向古人的智慧学习,《礼记·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从事传统文化题材创作的青年作家需要仔细思考、反复揣摩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与儿童文学联系起来,字里行间都会是历久弥新的气息。在应用自如的基础上,还少不了个人的体悟,对当下的观察、对未来的思考,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启迪,这样才能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造和创新。
“我在澳门看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也在澳门回归后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领悟到创新的重要作用。”今年新近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澳门青年作家朱丛迁表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讲好澳门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使澳门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利用澳门独有的文化平台,以文学的形式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澳门青年作家的重要任务。青年作家是文学创作的生力军,应该在东西文化互融互鉴中,发掘尘封在历史中的动人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朽的生命力,结合不同城市的独特风貌,不断在文本内容上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辟发展文学的新领域、新赛道,将儿童文学内容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为孩子们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在塑造文学新形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青年力量
青年作家是变革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应当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塑造新的文学形态,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青年作家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不仅是变革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科幻文学作家陈楸帆表示,青年作家在塑造文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认为,文学新形态的塑造,必须紧密结合当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迁,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创作当中。科幻文学不仅仅是关于未来的想象,更是对当下社会、科技与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作为青年作家,应当勇敢地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学习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叙事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通过沉浸式体验传达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作家应当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创新不是盲目追求新奇,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表达与内容的平衡点。青年作家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利用多元文化资源,推动文学的跨界融合,进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新形态。青年作家应该尝试通过游戏化、互动性等方式,使故事不仅仅是阅读的对象,更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工具。通过这些创新手段,让年轻的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思考。我们需要以孩子们的视角去理解科技,以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未来世界。这不仅是对他们好奇心的激发,更是对他们思维模式的引导,去传递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这正是青年一代作家的使命:不仅是创新者,更是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利用新叙事和新思维,引领文学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青年学者李强发现,不少青年作家已经意识到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但机遇也伴生着新的焦虑。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当儿童大多数时候是隔着屏幕与“自然”“世界”展开互动的时候,他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学形态随之而变。好在总有一代代的儿童文学作家成长起来,讲述他们的新经验、新思考。他们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展开创作,写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外拓展。新技术,特别是算法推荐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接受上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分众化”,不断强化个别的经验和审美偏好,形成“审美茧房”。整个世界中的个体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被隔断的经验,古老的校园题材也成为“差异化定制”。那么,新环境、新经验的呈现应该如何避免碎片化、封闭化?儿童审美共同体是否还有可能建立?李强认为,青年作者们现在尤其应该对个体经验的限度保持清醒认识,尽量往纵横两个方向拓展:纵向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儿童或许在变,但飞翔在不同时代儿童心中的文学精灵,保持着艺术惯性。历史可以启迪现在,创造未来;横向是跨越文字媒介,去其他形态的文艺作品中寻找经验的“共通性”,特别是去到吸引了更多儿童的动漫、电子游戏甚至短视频中,看看那种吸引他们沉迷其中的文艺作品背后,是否有当前儿童文学所欠缺的品质,反思日益精致化的文学作品是否束缚了许多本真的童年之乐。如此纵横跨越,或许可以打开视野,儿童的世界广阔了,儿童文学的前景才会辽远。
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彰显文学的价值与尊严
现代传播格局之新,不止需要写作者以姿态之新应对,更要以思想之新、艺术之新应对。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创作能否“立”得住,更多时候依然在于思想、情感和精神的高度
现代传播格局的迅速发展形成,使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现场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格局之新,不止需要写作者以姿态之新应对,更要以思想之新、艺术之新应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副编审张怡谈到,青年作家的视野和创作都需要“有破有立”,以更赤诚直接的形式抵达读者面前,激发文学创作更强大的精神动力。“破”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既是形式上的,又是内容上的。多元化、数字化、互动化的现代传播手段,既能够帮助写作者认识世界,打开视野,又为写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着力表现当代主流生活的同时,青年写作者应该把目光投向更深处的生活肌理和更广义的生存空间,那些边缘的、零散的、另类的……构成时代生活每一个微小细节的生命体验,都值得被关注和切近,从而得到记录和讲述。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创作能否“立”得住,更多时候依然在于思想、情感和精神的高度能否立得住。面对中国大地上正在展开的日益复杂的当代生活面貌,青年作家既要看到各种鲜活、生动、具体的现实情状,也要思考、辨明这些现实背后的真实逻辑和价值方向,而后者正是文学相对于生活的独特价值的体现。张怡认为,对儿童文学写作者来说,一切有价值的书写,最终都是为了以儿童文学特有的力量关切、影响童年现实,通过塑造更丰富的童年生命、心灵向度和童年面貌,将人类带向更好的未来。不管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作家,无论何时都不可缺失朝向经典写作的敬畏之心。在创作中倾注真情,才能让作品更好地拥抱读者,抵达受众,让读者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属于文学的价值与尊严,恰恰就在文学与时代的交相辉映处。
随着传播媒介和平台的不断变化,当前人们的阅读方式、内容、趣味和习惯也与以往有了巨大的不同,《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冯臻表示,我们要清晰地看到,现代传播手段和传播格局为文学提供了新的考验,并给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大的空间和机会——跨媒介传播、多形式开发、多类型二次创新创作等——都将让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各种面貌呈现。因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其他艺术形式和传播资源的基础,并且发挥着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关键作用。文学是镜子,也是灯火,它能让我们认知自我、认识他人和世界,也能照亮梦想并为理想而前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会在碎片化、娱乐化、消费化、视觉化的冲击下动摇溃败,反而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是人文的基准线,更是审美的刻度表。
童书出版需要面向市场,但儿童文学创作更需要向内探寻价值。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楼倩表示,青年作家是对现代化感知最为敏锐的群体,个体和时代的发展是同频的。他们渴望创新,期待突破,有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们熟知互联网传播模式,具备跨媒体思维,往往还拥有国际视野;他们是离青少年心灵最近的群体,成长的印迹仍鲜活可感。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中,作家们难免有当下市场转型的困惑。青年作家要在“闹”市场下进行“静”思考,挑战“热”题材下的“冷”创作。“大家都在关注乡村少年、留守儿童的时候,如何真实地展现当下都市少年成长的困境?聚焦国家大事、宏大题材时,如何结合少儿视角,避免脸谱化、架空式叙述?现实题材更偏重小说创作时,散文、童话、诗歌甚至幼儿文学如何来呈现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她认为,这些未竞的问题都期待青年作家有更为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具备价值观照和文学审美的创作,才能在日新月异的赛道更迭中胜出,长久地留在孩子们的书架上。
近年间,青年儿童文学创作正不断适应和反映新时代的丰富变化。青年作家为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也对青年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要深入儿童生活,反映时代现实;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塑造文学新形态,以文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更要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彰显文学的价值与尊严。只有凝聚新时代文学的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才能为广大少年儿童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