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特刊

积极探索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平行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刘鹏波

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时代诗歌繁荣发展?在以“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为主题的分论坛上,36位青年诗人围绕新时代诗歌的“破题”和“破圈”、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全媒体格局下的诗歌创作和传播、传统诗学观念的继承和当代诗歌审美框架的构建、国际诗歌交流和中国诗歌“走出去”5个具体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寻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皮钧出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作为特邀嘉宾在会上发言。11位青年诗人作重点发言。中国诗歌网总编辑、《诗刊》主编助理金石开主持会议。

“诗歌伴随我一生,帮助我战胜了困难、失望和绝望。”谢冕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青年诗人们分享自己与诗歌的相遇。他表示,诗歌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不仅陪伴他度过年少时期的忧患和生死考验,还激发了他对生活和奋斗的热情。诗歌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表达张力,让他在诗的世界中找到自我,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张清华在发言中阐释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含历史经验的二元命题,既要现代又要中国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诗歌创作既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深入研究和表达中国特有的经验和情感。诗歌创作应该尊重个体的复杂精神生产,同时关注社会大众和人民的生活,以实现诗歌的社会价值和使命。

继承中创新,在新时代实现诗意表达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从而实现诗意表达的现代化。江非认为,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更好地吸收西方诗歌经验、重新理解源头性古典诗学、科学地理解古诗中的自然元素等。新时代诗歌应该面向现实与时代,摒弃“神话学”和“小情调”,直接触及人的存在,创造彰显时代性的、具有锋芒的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能量和思想能量,正拓展、颠覆着人的界限、疆域。”戴潍娜表示,面对AI浪潮的冲击,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表达了个体情感、生命感受和直觉的非理性混沌。这让读者有可能在一堆AI制造的垃圾中拣选出真正有益的营养,同时反叛互联网认知模式,恢复人类心灵的亲密。她还谈到,在中国古典“诗歌至上”的文明中孕育的中国当代诗歌正在复兴,继承并变革了古典技艺。

王太贵谈到,要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诗意表达,诗人应深入生活,感受时代气息,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将现实生活和自然场景转化为能够引起共鸣的诗句。同时,也要回归传统,向古典诗歌致敬,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中的优秀基因,以丰富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传达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伦理价值。

“唯有创新,才是新诗发展的通途大道。”王二冬话语铿锵,认为创新性是评价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他看来,被千年传诵的诗人和诗歌,都体现了诗歌精神和诗歌创新的规律,从而“让诗歌本身成为了时间”。诗歌的创新意味着从“零”到“一”的突破,“优秀的诗人一定要有创作野心,野心不能是空谈,要人诗合一、人诗互证。创新是唯一的途径”。

杨不寒从新诗对自身角色的想象与发明出发,谈到新诗的青年性体现在其先锋、创新和进取的精神,这与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契合。“每一种写作都是诗性心灵的开显和操练,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诗学光谱。”新时代对新诗写作者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写出好诗,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文明中“发明”新的诗歌角色,使新诗成为现代化进程的映照,能够抵达每一个心灵。

吴素贞谈到,传统诗学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的特征,以及物与情、意的关系。这些观念至今仍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古代诗学深受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性。当代诗歌审美框架的构建应当聚焦时代特征,积极融入时代,关注社会变化,并从语言、形式、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索。诗人应深度借鉴和学习传统诗学和美学,继承古代诗人的精神气象和创作手法。

“诗歌需要内在逻辑的支撑,反对无根的想象。”张伟锋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对诗歌的理解。他认为诗歌创作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生命情感和人生境界的体现。诗歌应该深度关注时代和现实,反映人生的各种情感,最终给人光芒、爱和希望。诗歌作为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能够给予人智慧和成长,展现生命的力量和宽容。

破题中破圈,成为全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者

在全媒体时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诗歌不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而是成为了一种多媒体、跨平台的艺术形式。彭敏从《诗刊》新媒体相关实践,谈到新媒体不仅扩大了诗歌的受众,也使得诗歌评价体系更加多元,让诗歌从所谓的“专业圈子”走向更广泛的读者群。《诗刊》将继续通过与多种平台合作,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积极探索诗歌传播的新路径。

新时代诗歌如何破题和破圈?王单单结合自身创作谈到,诗歌要破题,必须紧扣时代之“新”的内容,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等现代主题,同时关注社会问题,使诗歌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诗歌的破圈则要求诗人走进大众生活,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普及诗歌,同时实现诗歌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提升诗歌的“有用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让诗歌跨越语言障碍,抚慰更多人的心灵。

谈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冯娜表示,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习惯,让诗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一种情感消费品。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理念,而是融入现代社会的商业和文化生态之中。诗歌创作者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传播的推动者,他们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不仅传递信息,也引发情感和精神的共鸣。

贺予飞深入分析了“微信时代诗歌的创作与传播”。她认为,微信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与传播,形成了以个人、平台、群落为核心的诗歌生态系统,推动了诗歌观念的革新。诗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体现。新时代的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应当在创作、传播和评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24-09-04 □本报记者 刘鹏波 ——“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平行论坛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6213.html 1 积极探索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