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特刊

在融媒体的浪潮中激荡出别样的浪花

——“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平行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路斐斐 李英俊

9月3日上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平行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特邀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抖音集团头部作者合作负责人王恒,与参加青创会的近40名青年作家、批评家、编辑、文学工作者一起,就融媒体背景下的文学传播、融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青年作家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融媒体意识等话题展开研讨,旨在为青年作家的创作赋予新动力,为文学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探寻新方向。论坛由中国作家网总编辑王杨主持。

如何看待文学的融媒体传播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青年作家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宋强看来,媒体融合的重点在于技术、形式与内容相贴合,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融媒体时代,各媒介平台都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传播及推广作家作品;文学机构也应将自身影响力充分转化为传播优势,为青年作家服务;而青年作家更需了解当下融媒体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并积极参与其中。有顺应亦应有坚守。“媒体融合并非‘唯流量论’,文学作品也不能仅着眼于流量,有时甚至需要‘拒绝流量’,在合理利用流量快速吸引读者的同时,更要坚守艺术品质。”

互联网平台的变化,让我们精确地知道受众在哪,也能快速收到反馈效果。在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看来,从账号入驻到日常运营,从平台热点趋势研判、内容传播,到最终形成商业化闭环,青年作家可以充分借助平台的资源和服务,更好地找到喜欢自己作品的读者。

青年作家小饭表示,自己这一代作者“经历了完整的传播媒介的变化”,来到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能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着信息传播和文化表达的格局。”他谈到了随笔集《在中间》的作者罗衣将创作与新媒体融合的事例。拍摄视频作品、写作、做模特……罗衣巧妙运用融媒体理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她的成功为文学传播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在青年作家鄢冬看来,文学的传播问题反映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需要讨论作品的生成及其接受语境。融媒体时代的写作者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思考文学如何利用技术和媒介“增强”现实,制造出读者难以在认知经验中获取的陌生化的现实。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进入交互写作的时代,高扬人文精神仍然是写作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青年批评家杨庆祥对“融媒体”持审慎态度。在他看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对于写作和传播的考量,并非所有写作者都能适应并愿意接受现代传播方式的“洗礼”。我们应客观看待和尊重这类写作者,并为他们开辟适宜的发展途径。文学创作是个漫长过程,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能只盯着短期的销售和流量等横向坐标,还需重视作品的未来影响力这一纵向坐标”。

融媒体时代青年写作的变与不变

融媒体时代遽然来临,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局面。“互联网等新形态的发展改变了文学传播规律,迫使文学从业者必须做出改变。”《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表达了青年作家积极参与融媒体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这种改变可能很痛苦,但如果故步自封,文学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我们不应将融媒体传播狭隘化和偏见化,要正确处理好传播与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让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参与其中”。

在过去的10年中,儿童文学作家邹超颖的作品通过动画剧集、动画电影、游戏开发等多种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结合自身创作情况,她着重强调了在融媒体背景下,文学作品实现类型化和精细化的关键意义,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初期就应当树立IP意识,以便为作品的多媒介衍生和市场推广奠定基础。

融媒体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孤独的盛宴”,而可能是一种从个人写作到影视改编再到多媒介推广的“合力”行为。青年作家艾诺依认为,面对不断升级迭代的传播手段,青年作家更应该专注于文本的打磨,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思考,并且在碎片化的时间侵蚀中坚持深度阅读。同时,也要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对新技术、新行业、新领域的发展保持敏锐关注。

《当代小说》副主编王玉珏谈到,为适应各种现代传播形态,传统文学期刊的传播功能需要发生迁移:一方面重新定位传统纸刊的功能,发挥门槛及准入作用,当好“守门员”,通过精心挑选发表的作品来树立好作品的标准和标杆;另一方面,把内容传播更多地转移到网络、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以及AI智能等各种数字化媒体,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青年作家面临着整合全球写作资源,提升自我、打破自身局限、拓宽视野和思维等诸多复杂问题。”河北青年作家四四说,如果作家没有强大的心智和使命担当精神,很容易受到利益诱惑而乱了方寸。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作家都要坚定人民立场,都要坚守文学的审美标准,创作出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能够经得起时代和人民考验的文学作品,给予社会和人心源源不竭的信念和力量。

用好融媒体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是青创会代表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来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青年作家朴珍华在编辑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创办微信公众号“花茶屋”和“视线”,成功打造出文学与广播相融合的原创作品平台,积极为广大朝鲜族读者呈现由本民族语言创作的佳作。她表示,自己肩负着以民族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将不断增强融媒体意识,利用其优势大力弘扬延边多民族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文学力量。

在今年7月举行的“首届国际青春诗会”上,金砖国家的青年诗人在浙江文学馆充分体验了文学与新技术的交融成果。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朱丽军介绍,浙江文学馆通过知识图谱展示作家作品,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和视频,以线上线下展馆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作家作品——借助多媒体,文学变得可听可感。

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来自重庆的“90后”作家周宏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早期参与BBS和博客,将网络作为练笔之地,为创作奠定基础,到抓住公众号兴起契机回归大众视野,再到如今将微博和小红书作为重要传播方式,他深知,在融媒体时代,作家不能被动等待读者,而应主动出击寻找受众。互联网让大众了解到生活的表象,然而作家的使命却是深入挖掘并丰富生活的内在纹理,如此方能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让作品更广泛地被大众知晓。

2024-09-04 ——“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平行论坛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6220.html 1 在融媒体的浪潮中激荡出别样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