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生活是一部现成的小说, 就看你如何复盘

□盛可以

说实话,年轻时离开故乡,就没想过还要和它重建现实联系,更没想过有一天会沉陷于此。人们总是说,一个人怎么能不热爱故乡?没错,但不是全盘接受,而是热爱故乡可热爱的部分。对故乡事物产生强烈依恋,应该是疫情三年不曾回乡之后,人生观价值观受到震动冲击,变化极大。头一回觉得好好活着,照顾好家人,方是此生有意义的事。于是写作退居二线,母亲的晚年生活质量跻身首列。于是英雄侠胆。

乡下旧楼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的,楼面渗水、墙体开裂这样的状况,乡村建筑十有八九,完全没有必要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逞能,为母亲和兄嫂建房子(因为他们住在一栋房子里),倘若多一个世俗的心眼,断不会去做这件蠢事。回乡建房,于是有了现实,有了新房,有了《建筑伦理学》,将一地鸡毛满腔悲愤转换成文学,恐怕是唯一能够慰藉一颗破碎心灵的事。

对乡村伦理社会的了解很浅,无非是回乡探亲时的零星接触,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几十年来来回回,果然也只得些浮光掠影,都不如这一脚陷进去体会更真。如果说直接生活经验是文学的重要源泉,那么返乡建房之事,无异于深入经验的“虎穴”。是否获得了文学的“虎子”,我不知道。但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小说是否可以完全照搬现实?

人们常说,文学不是照搬生活。换言之,照搬生活的文学缺乏创造性。当我在建筑现场处理各种头痛的事务,就确信自己在进行一次非凡的体验,是作为作家的那个我支撑着我往下走。因此《建筑伦理学》这部作品,可以看作一次照搬现实的写作实践与测试。生活就是一部现成的文学作品,就看你如何复盘。

一面是建筑的缓慢生长,一面是相继出现的崩溃与碎裂。建筑这一行为本身就像一场凌迟酷刑,将痛苦分解得无限细腻与漫长。小说里面的情节、细节、对话、场景全都是照搬现实。如果说有百分之零点一不真实的地方,那就是结尾。现实的结局要残忍得多。用文学的方式篡改现实,并不是刻意给作品一个光明的尾巴和希望,而是作为一个亲历者的愿望,若干年后,当我记忆模糊重读这作品时,这个温柔的结局不会刺痛我。

《建筑伦理学》这本小说集里,还有《蔷薇不如牡丹开》(原名《姐妹》,刊发于今年《湖南文学》第四期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两篇都是本次深陷故乡,接触到新人新事,以真实素材加工而成,探讨的还是伦理主题,剩下两篇故事发生点也是在故乡益阳。既然故乡是汩汩满溢的文学泉眼,教我如何不爱她?

2024-09-13 □盛可以 1 1 文艺报 content76318.html 1 生活是一部现成的小说, 就看你如何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