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

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戏剧的浓郁风情

□郑少华

今年5月,一部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戏剧——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在云南昆明剧院首演。该剧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创作演出。编剧张冉,导演曹平,主唱玉旺囡、玉夯罕、高承华、岩健等。这是该剧种时隔70多年后再次创排大戏。与多年前的首部章哈剧《沙梯莫跌》(汉语意译为《富翁与烂土锅》)相比,《乌莎巴罗》的文本和舞台呈现出新时代少数民族戏剧的独特风貌,其所承载的审美和文化意义大大超越以往,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功。

傣族章哈剧已有70多年的剧种发展历史,但在这70多年中,鲜有大戏演出,大都是以现代小戏面貌呈现于舞台,且戏剧形态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此次《乌莎巴罗》的演出,主创团队基本确立了“唱演分离”的演出形态,即剧中的每个人物都由两名演员分别扮演:一名歌者、一名舞者。歌者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舞者则用肢体来传达人物情感。孤立地看,歌者和舞者各自拥有各自的表演区。看似貌离,实则神合。通过歌者和舞者在排练中的不断磨合,两位演员在塑造同一角色时能够达到“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歌者和舞者会进行下意识的眼神交流,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凝视,这不仅增加了人物的情感传达,形成了叠加的艺术效果,且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

早期的傣族章哈属于曲艺艺术的一种。章哈又称“赞哈”,意思是“会唱歌的人”,演员以扇遮面进行坐唱表演。早期的章哈也唱故事,但并不追求戏剧的完整性,且表演大都在节日庆典上,无固定程式,即兴的成分比较多。2006年,傣族章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各民族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碰撞加深,传统章哈借鉴吸收了汉族戏剧戏曲的表现形式,在章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章哈剧。而“剧”的本质是要演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因此,章哈剧《乌莎巴罗》在“剧”的层面进行了精心构造。该剧改编自傣族英雄史诗,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全剧分为《拉弓》《定情》《阴谋》《大战》四个篇章,加之序歌和尾声,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整部剧以爱情为主线,同时展现了傣族文化中对自然与和平的崇尚,以及对战争和贪婪的反思。

傣族章哈的旋律流畅优美,多采用五声音阶,这种音阶结构简洁,易于演员记忆和观众接受。剧中唱词全部使用傣语,傣语的声调和节奏与音乐紧密结合,语言的音韵美在章哈的音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该剧的音乐设计在继承民族音乐的传统之上又有所发扬。比如,剧中老章哈的曲调大都采用傣族章哈的老腔,而王子的唱腔采用了【宫廷调】,公主的唱腔采用了柔美抒情的【山歌调】,国王的唱腔则是雄浑有力的【勐海调】。不同曲调风格为不同人物的个性服务。剧中,章哈的歌唱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对歌者的表演区域划分也颇为讲究。导演将有角色扮演的歌者置于上场门台口,合唱演员置于下场门台口,所有的歌者都近在观众眼前。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方面突出了歌者在剧中所占据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章哈音乐的独特风韵。在演唱过程中,有角色扮演的歌者可以根据规定情境略作表演,或起身或静坐或与舞者凝望。而没有角色扮演的合唱者除了合唱和伴唱,还充当着“搭架子”的功能,可以随时跳进或跳出剧情,与主要角色进行对话或互动。歌者的灵活性处理增强了该剧的音乐表现力。此外,剧中所使用的伴奏也是傣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如傣筚、象脚鼓、排铓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为该剧音乐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章哈剧《乌莎巴罗》融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宗教性为一体,在叙事和抒情之间转换自如。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该剧巧妙地融合了傣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元素。无论是人物装扮、服饰道具还是音乐配器,都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不失现代感。例如,剧中舞蹈演员的表演均采用了传统傣族舞蹈的舞姿,突出了“三道弯”身法,即双腿屈膝半蹲,身体前俯后仰,手臂交替翻腕,凸显其腰肢的柔软和弯曲度,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姿势和动态画面。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剧中设置了一对动物精灵:猴王贺蜡满和公主的萌宠绿鹦鹉。这对精灵都由演员扮演,完全依靠肢体动作来推进戏剧情节。无论是从造型设计还是表演设计,两个精灵的出现都为整部剧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对于全剧的视觉呈现,导演亦苦心经营。在开场以及剧中的多个重点场面运用了多媒体效果,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热带雨林景象,多媒体的效果与演员的表演相辅相成、动静相宜。在该剧的第二场《定情》中,导演巧妙地融入了傣族独有的紧那罗表演,在演员的背后安置类似孔雀屏的装置,模仿孔雀开屏的样子,美轮美奂。此外,还由演员手执麋鹿造型的木偶,模仿丛林中的动物奔跑,将人与偶巧妙结合。在舞台的整体设计上,融入了傣族非遗剪纸艺术,使得舞台画面充满民族风情。

总之,多种非遗元素的加入,使得该剧呈现出奇异的戏剧风格,富有想象力的舞台画面充满吸引力,成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诚然,该剧在某些关键性情节的衔接上尚有不够清晰、合理之处,但它的成功首演意义非凡。傣族章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傣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寄托,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灿烂多姿。它不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广为流传,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颇受欢迎。章哈剧《乌莎巴罗》的成功首演,强化了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少数民族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独特的语言、艺术、宗教和传统习俗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知识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对一个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戏剧》杂志副编审)

2024-09-23 □郑少华 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 1 1 文艺报 content76406.html 1 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戏剧的浓郁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