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新时代报告文学:新书写、新特质、新发展

□丁晓原

新时代的风吹拂着奋进中国的大地,山海气象焕新。文学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十年来,老中青三代报告文学作家认真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应接新时代的召唤和期待,以更加自觉的使命感、责任感,浓墨重彩地描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人民新创造的壮美图景。在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中,作为“时代的报告”的报告文学,创作态势缤纷灿然。报告文学作家既是时代的“书记员”,全景实录精彩的现实传奇和中国故事,又是引吭高歌的时代歌者,深情地讴歌中国脊梁、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其中,一大批优秀作品为时代存档、为人民立传,具有重要的史志性意义。新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新书写凸显新的特质,新力量推进文体可持续的新发展。

时代性:历史与未来之间的里程碑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中人,他们不仅能突入时代前沿,登高揽胜,而且也能从历史的流脉中,锐敏于时代新变的发现,写出已有题材在新的语境中的新质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时代性是文学价值生成的基本前提。无论写作何种体裁、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当它以适合得体的方式与时代、与人生发生有机关联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意义的赋能。时代性是报告文学文体发生时就带有的基因,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代文体。“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茅盾:《关于“报告文学”》,《中流》,1937)时代性更是新时代报告文学核心价值之所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所作的深刻论定。过去我们常说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就是因为这一文体能以精短的篇幅真实而快捷地映照时代的光影、现实的新貌;今天的报告文学不仅是“轻骑兵”,而且也是文学的“重器”,它能以巨大的容量反映时代的主题生活,讲述砥砺奋进的中国故事。要之,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器”,“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职业使命,也是这一文体的优长所在。

时代性是历史与未来之间的里程碑。具有时代性意义的社会存在,是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写作对象。所谓时代性意义就是置于足够深广的历史维度中所能显示出的特定时代的创造、贡献和特质等。由此可见,时代性也就是大历史观中的历史性。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发起了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艰苦卓绝,实现全面小康,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此间,我们迎来了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的节点。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可谓是正当其时。新时代不仅激发他们创作的活力和动力,而且极具主题性的时代生活为其提供了丰富而多质的写作题材。脱贫攻坚是重大的国家战略决策,相应地,脱贫攻坚书写成为规模宏大的文学行动,其中报告文学的贡献尤为突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金青稞》《金银滩》《出泥淖记》《乡村国是》《江山如此多娇》《国家温度》《人间正是艳阳天》等是此类写作的重要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各具取材面向,叙事建构也自有设置,但它们都为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史存活了感天动地的“原始档案”。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中人,他们不仅能突入时代前沿,登高揽胜,而且也能从历史的流脉中,锐敏于时代新变的发现,写出已有题材在新的语境中的新质。生态环境书写是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重要题材类型。过往,《伐木者,醒来!》《淮河的警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作品旨在反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的介入性和反思性。新的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那山,那水》《大森林》《可可西里》《江如练》《黄海湿地》《逐梦远洋》等作品,则描绘践行生态文明新思想所呈现出的可喜的新风景。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人们与时俱进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富有特质地刻写出社会发展的新进程,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同样,《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彩瓷帆影》等“一带一路”的非虚构叙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再现想象“丝路”的历史,观照它在当代的开新拓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一些重要的全球性议题作了新的书写。

人民性:时代主角的描写与中国精神的激扬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深入现场采访写作对象,走进其生活时空,走进其心灵世界,这是报告文学成功写作的重要前提。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不仅将采访作为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式,更将其作为向“剧中人”“剧作者”学习、致敬的重要过程

人民性是文学自身的内在逻辑。文学是人学,以表现人及其关联存在为要务。这是文学的基本定则。人民性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要义。“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讲话》第三部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主题,对文学的人民性问题从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以及创作的发生、优秀作品的要素等诸多方面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殷切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些关于人民性的一系列论述,不仅为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也对报告文学的创作具有具体的方法论上的意义。

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以人民性彰显其独特的时代性,又以时代性为人民性置备新的内容和品质。新时代报告文学的人民性最为显著的表征是作品的写作以时代生活的创造者人民为其主人公,人民性贯穿在作品写作的全过程之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深入现场采访写作对象,走进其生活时空,走进其心灵世界,这是报告文学成功写作的重要前提。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不仅将采访作为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式,更将其作为向“剧中人”“剧作者”学习、致敬的重要过程。对于采访对象和作品要报告的人物,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在创作中,“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十年来,人物类报告文学在整个报告文学创作中占比很高,涌现了一大批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人物、“时代楷模”等中国脊梁立大传的作品,如《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为国铸剑——记共和国功勋于敏》《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袁隆平全传》《张富清传》《大地之子黄大年》《山神》《张桂梅》《将军和他的树》《奔跑的中国草》《“海牛”号》等。报告文学是“广义”的写作类型,应当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面向,新时代人物叙事不只瞩目于功勋名人的报告,也注意为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塑像造型,这其中有将大爱献给孤儿的《西藏妈妈》,有表现青春在边疆闪光的大学生支教群体的《青春的方向》,还有《艾爱国:了不起的“钢铁裁缝”》《孟维:数控机床上的“雕刻师”》《竺士杰: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等作品,将在车间和工地建功立业的“大国工匠”推至读者面前,大写他们既平凡又精彩的人生。这些在时代生活一线的劳动者,如同天宇上的星星,明亮有光。

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在为这些人物立传画像时,并不满足于对他们人生历程和事迹、业绩的讲述,而是注重挖掘内含于他们人生形象之中的精神品质,并通过对他们身上的特质精神的凝练,反映体现公共价值的时代精神。这是新时代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他希望文艺工作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可以说,十年来最感人心怀的就是以真实朴实的人物叙事体现中国精神、道德力量和人性之美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科技大家一生只做一件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隐姓埋名终不悔,献身强国心自甘。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具有直抵人心的感人力量。《张桂梅》等作品则既表现了人物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也写出了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力量。《中国外卖》《我在北京送快递》《世界微尘里》《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等作品,聚焦普通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时有风吹雨打,但却不失自食其力、自强进取之志。这些更具人物生活质感的写作,传导出人内在的本质力量,给读者别样共情与温暖。“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优秀的人物类报告文学,写出的正是这样的独特而丰富的人民。唯其真实,更有力量;唯其丰满,深入人心。

文学性:非虚构叙事的审美追求

报告文学既“报告”,又“文学”,其非虚构艺术性的生成,既要满足基本的文学性的规约,又要体现出它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这里反映着报告文学艺术建构的独特规律。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家对此有了更多的美学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的第二部分就“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需要达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作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其中说到的“有感染力”“艺术性”和“艺术精湛”等关系文学之谓文学的美学品格,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尤为重要。

在文学诸多门类中,报告文学文体的文学性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事实上,有一段时间,报告文学的一些“低质量”创作,只重主题正确、忽视艺术品质的问题较为突出,读者对此颇多诟病,严重地影响到报告文学的声誉。新时代以来虽然还有一些作品艺术品相不高,但从整体上看,报告文学作家致力于非虚构叙事的美学追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既有“报告”也有“文学”,具有更高美学品质的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既“报告”,又“文学”,其非虚构艺术性的生成,既要满足基本的文学性的规约,又要体现出它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这里反映着报告文学艺术建构的独特规律。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家对此有了更多的美学自觉。报告文学由于其非虚构的规定性,其文学性部分地前置于写作对象的客观自在之中,因此,深入的采访,有效获得对象本有的故事性乃至传奇性,获得具有充分表现力的情节、细节,对于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建构至关要紧。徐剑、陈启文、纪红建等富有经验的作家,坚持“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见的真实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的“三不写”原则,通过细致扎实的采访,为文本的文学性建构寻得第一手的“原材料”。

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的文学写作,确保客观性是其写作的基本伦理。但强调非虚构的客观性,并不表示写作只能机械复制人物与事件,而是需要对写作材料作既符合客观性原则、又能达成审美表现力的调度、强化等结构性处理。报告文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互文性”特点的文体。“在严格遵循事件真实性的同时,很需要有意识地向小说甚至戏剧做法倾斜,运用现代小说叙事的优良技巧,创造和使用精美语言,注重伏笔、悬念、结构等创造法,以增强文学性因素,提高作品的血肉生命含量。总之,我们必须学会书写好看的故事,从而把坚守真实的报告文学,变成经过艺术锤炼的文学报告。”(赵瑜《纪实创作真谈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借取小说等的叙事艺术优长,将小微叙事与宏大叙事结合,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使得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实现主题正确与艺术精湛的兼得。

此外,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作者的写作特长,力避模式化,强化艺术表达的多种特色。伴随着写作者审美意识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许多颇具艺术品质的作品获得业界和读者的好评。代表性的作品有《浦东史诗》《山神》《大国重器》《天晓:1921》《大河初心》《中华水塔》《江如练》《彩瓷帆影》《楼兰啊,楼兰》《将军和他的树》《试飞英雄》《望洋惊叹》《古路之路》等。这些作品都得益于扎实的采访,作品注重故事性叙事,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和精神形象的再现,注重叙事结构的艺术化设计,以题材题旨的价值和良好的审美品质,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李春雷、徐锦庚等更擅长于短篇作品的写作。他们讲究语言表达,及物生趣,或雅正凝练,或白描有味,精心谋篇结构,起承转合自有机杼。

新力量:推进报告文学文体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人齐发力,接续奋进,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气场,有力地推进了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了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十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人齐发力,接续奋进,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气场,有力地推进了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1940年代出生的资深报告文学作家谭楷、张雅文、徐刚、黄传会等,笔耕不辍,近年分别创作了《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守望山川》《中国北斗传》等很有影响力的作品。何建明、徐剑等一大批“50后”“60后”报告文学作家,人多势众,活跃于一线,创作了大量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作品。他们是目前创作贡献率最大的群体,在报告文学作家阵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最为令人欣喜的是报告文学新力量的出现、成长和汇入。十多年前,我曾关注到报告文学作家队伍“新人无多”的断层问题。“关注新世纪报告文学的作家构成,我们会发现报告文学新人无多。所以60后‘新生代’这样的表述,不是故意作‘悖论性’的语言设置,而是对存在的一种写实。”(《新世纪十年报告文学观察》,《文艺争鸣》,2011)现在,这种严重断层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们不仅队伍的规模蔚然可观,而且创作势头强劲,创作所展示出的新气象、新品质获得了认可,成为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劲旅。丁晓平、纪红建、阿克鸠射、牛海坤、张雪云等,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李燕燕获得了“茅盾新人奖”。丁晓平致力于党史革命史建设史的书写。纪红建的写作题材多样,质朴中有精思。李燕燕创作了多部涉法题材的作品,在题材拓展中生成了新的意义。其他作家如陈果、李玉梅、周芳、李琭璐、尹红芳、杨丰美、曾散、臧思佳、肖睿、王向明等创作勤奋,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水准的好作品。

十年来,报告文学新力量的涌现,是作家们身处的新时代的召唤,也是他们对文学、对报告文学的热爱使然。此外,也是各级作协重视培养扶持青年作家的结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重视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的组织发展,专门举办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研讨班和创作研讨会,为新一代报告文学作家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山海星辰,春华秋实。时代开新,迎面而来新的风景。报告文学的未来可期。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024-10-11 □丁晓原 1 1 文艺报 content76526.html 1 新时代报告文学:新书写、新特质、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