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创作是高品质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风向标。一个好的主题能够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世界,理解生活。在当前的出版领域,市场与评奖已成为两根重要的指挥棒,对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作家们的创作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
市场体现了读者的选择,是作品能够获得大众关注与欢迎的直接呈现。评奖则是对作品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的一种专业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与评奖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某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读者的欢迎,却未必能得到评委的专业认可;反之,评委看好的作品,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这种差异现象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多样性,也反映出市场与专业之间存在的价值差异。高品质的儿童文学创作应当是作家对“儿童至上”理念的自觉追求与实践的过程。
回首20多年的创作历程,我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写下了多部被出版社和评论家归为主题创作类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在不断印证,我也是摸着主题创作这块石头,从文学的大河中趟过来的一员。
2007年,我开始动笔创作《流动的花朵》。那时,儿童文学主题创作的说法尚不明了,我在创作之初对此也毫无概念,纯粹就是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般的写作热情和对教育的了解,觉得应该尽快将农民工子女就学难这个题材写下来。那阵子,只要一想到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情景我就夜不能寐。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享有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公平的教育待遇。在当时奋笔疾书的初衷里,根本没有市场和评奖的想法,就是觉得应该把现状写下来,把我对教育公平的愿景写下来,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这个群体,从而让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写完后,出版社觉得作品的主题具有前瞻性,可以参与评奖。
就这样,一部完全由我自发创作的作品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现在回想起来,《流动的花朵》能成为主题创作的成功个例,很关键的一点是我在创作时没有受到所谓的市场和评奖的束缚和干扰,完全是笔书我心,口说我想。
我的本职工作是教育,多年的创作和育人体验,让我认识到儿童文学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所以唯有立于“儿童至上”的创作才真正是儿童所需要的,儿童成长所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有益儿童成长的创作就是主题创作。
在创作《流动的花朵》时,我的出发点很单纯,就是想写一部和当时童书市场上的其他作品区别度很大的现实题材作品,我给自己设定的创作标准就是作品要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情状,能让孩子们一下就读到自己的样子。为此,我一直非常注意观察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有一次,我去一所新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上语文课,当无意中在阶梯教室的桌肚里看见“将来我要做本地人”这行歪歪扭扭的字时,那些我熟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形象一个个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兴奋,让我感慨,并催促我去深入采访和思考,写下了王弟的故事。少年王弟是我在作品里塑造的主人公,王弟和姐姐王花跟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到美丽的江南城市,和所有外来民工家庭一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灾难一个接一个向他们袭来,他们的生活无比艰辛。
随着创作的推进,我日益觉悟到,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对“儿童至上”的艺术阐述和不懈追求,创作主题类儿童文学的目的,不应尽是直书现状。儿童纯洁的心灵犹如白纸,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必须艺术地表达,才能让孩子乐于沉浸其中,生出成长动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主题和人物设计进行了艺术调整。
主题表达上我没有停笔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而是着力去描绘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比如,当王弟得知外地生将全部被分流到新市民子女学校上课时,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怒,他觉得外地生像多余的人一样被无情地赶出了公办学校。为了让读者看到希望而不是绝望,我大胆提前刻画了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呈现在王弟眼前的新市民子女学校的一切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那里不仅有很好的环境,同样也有很好的老师,特别让王弟兴奋的是连他最喜欢的吴老师也到了新市民子女学校支教,继续做他的老师。
主题创作素材来源于现实,人物的真实性是打动读者的根本。为塑造人物,我刻画了王弟身体里的两个“我”,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边的自卑,遇到问题会害怕、退缩,甚至瑟瑟发抖;右边的倔强,遇到问题会不服气,甚至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动。这两个“我”肩并肩站在王弟身体里,你挤我,我挤你,只要王弟的思维稍微朝任何一方偏一点点,那一方就站出来说话、指挥。所以,有的时候王弟很自卑,有的时候又很倔强。两个“我”在王弟的身体里不停挤压和碰撞的过程,正是王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两个“我”,很容易让读者觉得是真实的,并会和自己作比较。
“儿童至上”,是对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要求,同样是对作家创作态度的要求。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儿童文学作家的心里只有时刻装着儿童,时刻想着儿童,才可能创作出写到孩子心里的作品。创作《流动的花朵》时,我和主人公王弟生活在一起,我忧愁着他的忧愁,快乐着他的快乐。王弟,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他的名字不一定叫王弟。
儿童是美的化身,给儿童享用的文学应该是精致而有温度的。高品质的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不是对市场和评奖的迎合,而是对文学艺术本质的用心把握。尊重市场和评奖,坚守“儿童至上”,以贴近真实生活的小切口用艺术的手法来反映大主题,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佳作。
(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