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短篇作品中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定律的主旨是确保机器人的行为能够保护人类,并且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2023年2月,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技术组织OpenAI推出的聊天生成预训练变换器ChatGPT(全称为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火爆全球。随着人工智能能够流畅地理解人类的上下文语言并给出智能联想和回答,阿西莫夫心目中的未来机器人,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ChatGPT的强大,除了带给人类惊喜的便利,还引入了新的担忧。一系列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准则和法案相继出台:欧盟在2019年发布了《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中国也在2021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
2024年,梦工厂推出了一部机器人“类人智能”相关主题的动画电影《荒野机器人》。电影改编自彼得·布朗的畅销科幻小说《荒岛机器人》,讲述了被工厂生产出的机器人萝丝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海难,其他机器人都报废了,而萝丝却意外流落到了一个只有动物生存的无人海岛的故事。作为一个服务型机器人,萝丝善于向岛上的动物推销自己,却被动物们视为异类。直到萝丝捡到一只大雁蛋,并孵化出了幼雁小布点,小布点也因为“印刻效应”将萝丝视为母亲。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萝丝不断地覆写、冲破着设定好的程序:TA(不是他、她、它,而是TA)不仅对小布点产生了情感,拥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且还像人一样可以在一瞬间编织出逻辑通顺的谎话。令笔者最感兴趣的,是荒岛遭遇多年难遇的暴风雪这一情节。暴风雪到来的冬天格外寒冷,冬眠中的动物们生命垂危。萝丝将岛上的动物们一个个救出来并安置在温暖的“房子”中,这些毫无理性可言的食物链上下游生物在“房子”中打成一片。此时,萝丝更像是一个拥有更高智慧和情感的、缔造了诺亚方舟拯救动物们的“人”,TA让动物们暂且放下芥蒂,携手共度难关。然而,这些并非写在TA程序之中的“命令”,而是来自一种自发的、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此时此刻的萝丝,不仅仅从遵循程序命令的机器人进化为了具有复杂和丰富情感的“类人”机器人,也拥有了更加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而这,正是人类这种高级生物所特有的。
时至今日,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无人驾驶出租车……随着智能机器人在生活中以具像化的形象出现,我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科幻作家笔下的文字描写中——笔者在青岛的一个餐厅等餐时,一个发出电子声音的送餐机器人灵活地绕过一个路障,并且用TA的屏幕“微笑”(屏幕显示出一个可爱的微笑表情)着向我走来,在那个瞬间,我忍不住觉得TA非常可爱。
回到电影的情节中,萝丝的造型带给人同样的感觉。TA拥有圆润的外观和可爱的大眼睛,以及漂亮的金属外壳。随着萝丝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变长,TA的身体上也逐渐增添了属于自然和荒岛的划痕。在萝丝抚养小布点长大的过程中,TA残缺的另一条机械腿也被用木头进行了修复,头顶也渐渐被绿色的苔藓和野草覆盖。
在影片的最后,萝丝像一个真正的人类英雄一样,为了整座岛的动物的福祉牺牲了自己——TA回到了机器人工厂,隐姓埋名,将对小布点和岛屿的思念当作秘密隐藏了起来。然而这个结尾更加意味深长,因为这正是一个人类英雄作出的选择。在陪伴小布点长大的过程中,萝丝流露出了温情和母性;而在整座岛屿的安危面临威胁时,萝丝又做出了更加理性的决定。
随着故事的落幕我不禁思考,萝丝的程序覆写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从技术角度来看,萝丝放弃了绝对理性——选择非理性的情感、宁可生活在一个原始而孤独的荒岛,这似乎是一种退化。但萝丝又从一段代码演变成一个有情感、有责任感的“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进化”?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很想知道大语言模型是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我和大语言模型进行了若干轮的讨论,于是TA写下了如下内容:
“萝丝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在这个由数据和算法构成的世界里,我们依然渴望温暖、情感和连接。萝丝,这个荒岛上的机器人,用TA的选择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遥远的荒野,爱和牺牲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