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笔记》是云南大理白族青年作家北雁所著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背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大理州迅速启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深入了解洱海保护面临的困难问题,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作家北雁于2018年3月开始,围洱海徒步一周,深入洱海沿岸的所有村落及河流、山脉、古迹、名胜、岛屿、湖滨,从见证洱海的变迁入手,寻访洱海的历史足迹,同时对当地民风民情及现今人民群众生活状况进行详尽的考察,历时一年,跨越四季,最终完成了这部《洱海笔记》。
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落地云南教育出版社,我作为责任编辑参与其中,深感荣幸。确定《洱海笔记》出版风格之前,我完整地阅读了《洱海笔记》的电子稿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随作者的眼光和笔触,感受洱海的美。在我看来,《洱海笔记》不仅是一部全面描写洱海的美文、散文,它更多的是在以个体生存感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命运,是一部慰藉乡愁的文学作品。北雁用充满审美韵味和诗意的方式深刻细腻地描写环湖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创作内容丰富,写作情感丰沛,令我动容。
好的内容和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形式和载体来呈现,这是我作为责任编辑的任务之一。内文的版式上,我主要考虑用简洁、淳朴的设计来衬托作品澄净、纯粹的特质。上、中、下三篇用黑白配色跨页设计分隔开,用最能代表洱海元素的海菜花、海鸥、小普陀岛,来装点每一个跨页设计。整书选配大理州画家陈彬为洱海专门创作的油画数幅作为内文插图,以增添书籍的艺术性和画面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借油画来更好地体会北雁作品文本的力量和内涵。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整本书打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北雁在书中几次提到,“总是蓝汪汪的洱海,倒映着蓝汪汪的天”,于是我迅速征求了北雁的意见,大家想法一致,那么就“试试洱海特有的蓝”。几经论证和尝试,《洱海笔记》封面最终选取陈彬油画作品《洱海小普陀岛》,尽数展现洱海元素,突出洱海水和洱海天独一无二的“蓝”,极简风格设计,无需冗余装饰,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契合文本澄净和纯粹的调性,让读者在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时候,就仿佛置身洱海的蓝天白云下和苍山的青翠环绕中。
北雁用一年时间徒步丈量洱海,再用两年时间对积累的原始素材“披阅增删”,之后又对洱海保护现状再次进行考察,耗时4年,终成这部饱蘸心血之作。面对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我认为文字编辑加工是整个出版环节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因此,“惟以求真、精益求精”便是我在编辑《洱海笔记》时始终秉持和牢记的原则。进行编辑前,我全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编辑过程中,我仔细揣摩、斟酌、研究书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字句,认真核查、校对文本中所有的引文,同作者不断交流、沟通、请教。有时会为一个字词的准确性讨论很长时间。我很感谢北雁给予我的这份信任,自己也深深地被北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和的人格修养所折服。每次打开《洱海笔记》的书稿,就好像看到了洱海,这也使得本身较为枯燥繁琐的文字编辑工作变得趣味盎然。
《洱海笔记》是一部契合当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里,这本书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也记录着洱海周边村落的全貌。《洱海笔记》的强大能量和磁场让我从中获得了一种“治愈感”。跟着北雁的节奏不断走近“养活很多人”的大理母亲湖洱海,我开始反思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地去深入了解过自己家乡昆明的母亲湖滇池。于是,我开始在周末空闲的时间,走不同的路线、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滇池。在关于滇池的各种文字描述和记载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湖泊的历史既是自然史、科技史,也是人类史、文化史。在与自然频繁的接触中,我收获了内心的平静。
从事图书出版工作15年,我深刻体会到图书出版和编辑之间“互哺”的关系:每本图书的出版离不开编辑的全力以赴;编辑亦在处理所书籍出版的具体事务中,完成一次次自我修炼和成长。
(作者系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洱海笔记》责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