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科幻

当科幻想象诉诸于文学的浪漫

■施 展

在中国当代文化浪潮中,青年世代对科幻作品的情有独钟,已是不争的事实。较之于前辈作家笔下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可思议的情节,当代青年对科幻文类显然怀有更为深广的期待。从层出不穷的前卫文本,到人类命运的多重想象,再到宇宙时空的无限遐思,无不彰显出后来者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独特风格的意识。这一逐步崛起的科幻写作队伍中,段子期成为近年备受关注的青年小说家之一。她的科幻新作《永恒辩》由11篇故事集锦而成。放眼未知的科技与虚构的幻想,她以小说讲述宇宙给予人类故事的包容与可能,弥散在全书的诗意浪漫、萦绕于故事的灵性哲思,令人耳目一新。

小说集中,一个个熔铸玄思、迷思与巧思的故事排闼而来。拍摄于1945年的黑白默片如何搭建人与城跨越时空的对话?拯救未来人类危机的是一部未上映的电影?目睹银行劫案的猫咪能否帮主人旁证清白?一片暧昧幽深的宇宙可曾留有思念的余地?那关乎真相的无物之阵竟是奇异力量不断涌现的温泉旋涡?关于邂逅的回忆能否激活人脑潜意识的片刻启悟?……段子期笔下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故事,要从一场电影开始。

小说集同名之作《永恒辩》中,未来人类将电影视作文明劫毁后的艺术结晶。面临宇宙逐步陷落的二维化危机,作为昔日导演的“我”被官方勒令重现当年震惊世界的电影杰作《永恒辩》。在星际时空的量子纠葛中,人类与电影的命运互为表里。主人公等人一边构思、一面重拍《永恒辩》的过程,既是创作者们窥测高维宇宙、拯救全人类的唯一途径,也是电影艺术重建生活秩序、开创新纪元的最后方法。假如整个宇宙存在于一部电影之中,那么作为导演、编剧、演员或观众的每个人,便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是共同维系宇宙图景的命运共同体。穿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人类生活中每时每刻的“表演”,不正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吗?

电影《永恒辩》借由电影从无到有的发明过程,交代出人类和宇宙赖以生存与进步的隐喻。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人类、无止无休的历史,莫不是电影中的每一幕?在她笔下,朝向未来无限延伸的“电影”,甚至有了形上哲学的思辨意义:放眼高维宇宙,位居三维的观众们置身于一幕幕历史投影之余,更具备掌控故事命运、决定情节走向的未来希望。这一构思,诚可谓“戏剧性”地揭示了人类置身洪荒宇宙的微妙境遇,并传递出个人演绎自我剧情线的无限可能。

尽管《永恒辩》统摄时空间的想象力已堪称道,但段子期将“科幻”和“文学”电影化的感官经验,总离不开重庆这座城市的声色光影——纵横崎岖的路桥车道,方位暧昧的城建地势,云雾缭绕的江山楼台,“重庆总是这样,容易让人想起那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开始和结束不过是个谬论”。小说《重庆提喻法》始于主人公寻找一部在战争年代拍摄的科幻电影《坍缩前夜》,结尾再度回到开头处主人公收到的奇怪邮件。一路贯穿小说的“提喻法”,既遥拟重庆都市中山重城叠、光影纷杂的迷宫景象,也暗喻人与时空往返折冲、虚实交织的记忆镜像。无论是“我”从观众跻身导演的转变,还是小说作为科幻的“电影”媒介,两者均令文本处于建立、变化和更新的开放状态。这一求新求变的创作努力,诚如宋明炜的评价:“她的写作,犹如电影那样,已然包含观众/读者的互动;她的文本除了营造情节,也包含对于营造情节的自觉重构。”

除如上两作,小说集《永恒辩》收入的其他作品,同样充满了独具个性的新鲜风采,如《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经情感和哲学来讨论科技和医学的伦理关怀,尤为引人深思;由星海明晦诠释生离死别的《宇宙是片思念海》,更彰显“她科幻”的感性魅力与诗性风格;包括《天启》《在云端》《无主之舟》等作,皆是一言难尽其详的有趣故事。毕竟,科幻的魅力无它,一如文学指向的是未可限量的创造力。最极致的科幻想象,恰要借助最浪漫的文学予以诉说。遨游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之海,虹霓流转,星群璀璨,人类群星的光芒何曾消逝?作为段子期漫游宇宙、向光前行的入口,科幻文学探索未知、展望未来的故事,并不就此结束。我们期待她故事的宇宙,或宇宙的故事——又一次展开。

(作者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2024-11-25 ■施 展 1 1 文艺报 content77107.html 1 当科幻想象诉诸于文学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