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大湖之美

——散文集《湖边》的地域美学论析

《湖边》,红弧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袁 演

红弧的散文集《湖边》以深情回望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鄱阳湖边的生活,让我们领略到湖乡文化的精神内涵,洞悉当地风俗人情和地域特色,从而唤起心中对大湖的热爱和眷恋。全书共计21篇散文,笔墨所及有农事渔事、乡医乡学等,同时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乘渡舟来到屏峰河周边的湖区。红弧的笔如游鱼,穿梭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既没有给人过度的历史厚重感,也避免了生活题材的轻浅,给读者带来了较好的阅读和审美体验。

《湖边》精神的体现,不但通过一系列人物塑造来实现,也通过美的文学语言来实现。首先,作者将人物自然地贯穿于美的事物,比如农事、花事、鸟事、鱼事、虫事之中,对人事的叙写饱含着女性的细腻、深情和诗意。人物在各种活动关系中所体现的精神面貌,也是积极温暖的,一种对人对物之爱,在人物身上彰显出来了,这是湖乡文化的源头。这种回望式的沉浸书写,透着人和物的质朴之美,字里行间满溢着湖乡人对故乡深沉的爱。一些篇章通过“清明”“谷雨”“立夏”“冬至”等节气展开物候叙事,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因子,展现了南方湖乡农耕社会的鲜明生活场景。书中许多“特写镜头”式的描写,画面感极强,通过对生活场景诗意化的表达,给人留下美的深刻印象,如《稻子黄了的时候》“我永远忘不了他养鱼的那些日子,承包的正是杜家咀的一方湖面。夏日里他在湖上巡逻……似金庸笔下的境界:万顷碧波中,一位高人闲坐湖中养鱼,湖风从湖面飘然而过,天地之间有大道”。作者动用视、听、嗅等感官叙事,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湖乡老百姓的勤劳质朴和湖乡生活的神秘多姿。

由自然和农渔衍生出的民俗文化、商镇文化、耕读文化,在屏峰河边都有体现。甚至戏曲、茶、港口、码头,无不由湖边人创造,又深刻影响着湖边人的生活。作者通过实地采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对湖区周围的各种文化形态作了细致描摹,展现了湖乡人民的生活形态。鄱阳湖区域是鱼米之乡,湖区的百姓除了种稻养鱼,还积极发展商业;因为商业的繁荣,鄱阳湖上有了“九帮十八派”的盛景,湖边的集镇更是“灯火楼台一万家”。生活的富庶,自然使湖边人的生活走向优雅。茶和瓷,给鄱阳湖文化注入风雅的元素,它们一定是最早存于湖边人的生活,而后才走向万里茶道这样的海内外市场。湖边大气磅礴的历史背景,不但给作者的书写提供了立高望远的视野,同时使她的语言不乏理性大气,叙述节奏恰到好处,不紧不慢,满足了各层次读者的需求。红弧以通透之眼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同时,投入女性视角和情感,她眼中的湖乡既是烟火旺盛之地,也是有着“我是女儿,不再是屏峰人”这样深刻“离愁”的故乡,因此才有了兼具理性和诗意的表达。

作者在述及当地风俗文化时,没有忘记“地域”和“美学”这两个要素,在叙述中进行了较多理性思考,点出人与地、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哲理性的表达,增添了纵深的魅力,令人回味。如“那些年没有什么吃的,更需要从吃中寻找安慰”;“看来是承学者不得要领之故,而我奶奶,是爱本色之人,故而独得传统文化之精髓”“奇怪,黄金柴是绿色的枝条,也不开什么黄色的花朵,何来此名?”近年来散文中写物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湖边》也讲到许多非遗物事和乡村美食、湖乡的婚礼和葬礼等,比如做年粑、打糖,都昌渔民擅长的鼓书,元宵祭祀“灿灯”仪式,送嫁、哭嫁等风俗,葬礼中的哭灵、“摸棺”等。作者有意识地将它们以场景的方式记录下来,再现了历史和生活,既丰富了散文的表达内容,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记录。

红弧在传统文化中的浸润和对传统美学的领悟及运用,使得《湖边》的语言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蒹葭苍苍的湖乡自然风貌,人鸟超然共生的湖边风情,民间自演自观的戏曲风尚,乡民为生计和功名而惜别乡关的画面,都在作者笔下错落有致地展开,歌谣民谚、古典诗词、神话传说、哲学和医学等话语体系交织交融,释放了作者故土难离的乡愁,展现了鄱阳湖的壮美与浩渺。“当我长大,我成了姆妈的一朵栀子花,我更懂她,替她承受阳光和雨露,我成了她的美丽和芬芳”;“莫非这些生长于水边的草木,有着海绵一样的功效,它们张开嘴巴,如同吸收鄱阳湖边的风雨甘露,就能轻松祛除人体的湿气”;“生命本如一根苇草,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立于时光之中才是它的归宿。而我们的故乡,其实是一条行不尽的河流,是为一条河辛勤耕耘的人们,是他们脚下厚实的土地,丰收的稻禾,是忠诚的牛群,归来的候鸟,是一切等候我们和我们等候的爱。当然,等候在屏峰河边的,还有一只狐,和那首命中忘不了的,白露霜雪般的诗歌。”

《湖边》是一部浸润了超然智慧和美学特点的湖乡地域文化录和个人成长录,是我们了解鄱阳湖文化和地域风情的风物志和人物志。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4-12-09 ——散文集《湖边》的地域美学论析 1 1 文艺报 content77321.html 1 大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