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少儿文艺

突破认识的束缚 找到主题创作更广阔的空间

□纳 杨

本期发表纳杨、张怡两位的文章。纳杨的《突破认识的束缚 找到主题创作更广阔的空间》一文,由大处着眼,由细部落笔,重点分析了近年主题写作中“主题创作理解窄化”“主题创作感染力不强”等问题,认为“主题创作还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张怡的《儿童文学主题写作:走出虚构之困》探讨了主题写作中,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内在艺术关系及文学化处理问题。两篇文章都联系当前主题写作的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品展开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本专栏持续探讨儿童文学主题写作所引发的创作及文学话题,尤其欢迎能够联系实际、角度独特、分析深入的佳作。 ——方卫平

近年来,主题创作已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和亮点,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儿童文学主题创作的行列,尤其是青年作家踊跃尝试新的更具难度的创作题材,推出了一批较高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董宏猷的长诗《中国有了一条船》和纪实作品《一百岁的红领巾》、舒辉波的小说《逐光的孩子》、于潇恬的小说《冷湖上的拥抱》、韩青辰的小说《中国少年》、叶梅的小说《北斗牵着我的手》,还有金波、高洪波、曹文轩等35位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系列图画书等。还有一批主题读物,比如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童心向党·百年辉煌”系列,大象出版社的“新时代讲给少年听”系列等。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兼顾不同年龄段,为少年儿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更具亲和力的文学表达,对于塑造下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也必须看到,主题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理解认识上的误区,会影响主题创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做一些辨识和讨论。本文尝试梳理一下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应对思路,与各位方家共同探讨。

一是主题创作理解窄化问题。

一谈到主题创作,人们往往想到重大主题,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航天航空等,或是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题材,以及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这些当然是主题创作,但主题创作并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概念,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加入进来,与文化传承相关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都是近年来的新热点。这方面题材的开掘做得有声有色,从早些年的热门IP《山海经》《三字经》《笠翁对韵》,到书法、国画、古琴、传统手工艺等传统艺术门类,再到敦煌、石窟等历史印迹,几乎都已进入儿童文学创作视野。孟宪明的《第二十六张古琴》写的是古琴制作与弹奏,荆凡的《颜料坊的孩子》写的是制作颜料、染制布料的传统工艺,冯与蓝的《墨童》写制墨与书法,还有王璐琪的《千窟同歌》写莫高窟的守护。而主题创作还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那就是与当下少年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校园、家风家教、社区等许多题材领域。

社会的发展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也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比如徐玲的《如画》写曾经跟着父母进城的孩子又随父母回家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剪影,她的另一部作品《长大后我想成为你》则把目光转向了社区工作者这样一个近年来逐渐被人们关注的社会群体。这些作品更贴近当下孩子的生活,可以让小读者们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同一个时空下不同人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生。同时,这些作品还具备了某种不一样的成长性,因为作家们与孩子们面对着同样的新鲜事物,作家的写作过程对自身而言也是一次成长,是他们对当下社会发展人心变化的观察、思考,再用一个或是有趣或是感人的故事表达出来,让读到这些故事的孩子们也一同获得成长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写当下孩子们的生活、心理及他们周边的人和事,是更广阔也是更有必要的主题创作。

二是主题创作感染力不强的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大批主题创作作品,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整体上看,“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仍然不够。主题创作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在一个既定主题下写得自然、贴切,能打动人、感染人、引人深思。以航天航空题材为例,首先,这样一个专业含量很高的题材,对作家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但这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处理的,靠大量查阅资料、消化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虽然难,却是可以做到的,还可以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帮着审读,避免在作品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也是这类题材作品创作、出版所必备的环节。

更考验作家创作的是如何写出其中的“人”。既要写出航天英雄所做的贡献的重大意义,又要努力把他们“还原”成“人”,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文字和故事触摸到他们,进而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成长为更有追求的人。曾有情、张子影的《绽放太空的玫瑰》把重点人物关系设定在女航天员和女儿,从女儿的视角写妈妈,从一开始埋怨妈妈总不在身边,到了解了妈妈的辛苦以及所做事情的重要意义之后,成为妈妈最坚定的支持者,并且暗下决心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妈妈一样的贡献者。葛竞的《宇宙的梦想》则把人物设定在校园和家庭,以航天员的孩子群像来书写航天员的生活,让小读者和书中的孩子一起成长。应该说,这两部作品都是近年来航天航空题材创作中较成功地把重大主题与孩子生活结合起来的小说作品,但都还不够厚重,在航天航空事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方面没有足够深入地挖掘出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要写出航天人与别的人群不一样的地方,才能让读者觉得更有阅读的获得感。对于这类主题创作来说,只是一个好玩儿有趣的故事,是不足以吸引读者的,他们会对这类题材抱有更高的期待。而对于另一些题材,读者们会更希望读到一些真实的“共性”,比如当下社会的新兴群体。

书写当下社会中的新兴群体方面,总体比较欠缺。一方面可能是这些群体还没能引起作家们的足够关注,一方面是他们的故事没有太多曲折或起落,不容易写出吸引人的故事。对于这样的题材,确实需要作家更深入地体验、观察和思考。左昡的《我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这部作品写的是快递员外卖员这一新兴行业的从业者。这群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平均的文化水平可能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在当下网络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对于这样的人群,写什么就成了首要问题。如果仅从表面上写,那不是文学作品,如果要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就需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作家的任务还要更进一步,要写出他们的精神特质。左昡为了写好这部作品,真的注册做了一段时间外卖骑手,认识了一些骑手并和他们交朋友,才让这部作品呈现出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也努力呈现出骑手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只是一部普通的小说,这部作品堪称完美。但它的书写对象是当下社会中较为特殊且重要的人群,读者难免还会有更多的期待。如果能从这一新兴群体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上再开掘深一些,对这一群体的整体把握再透彻一些,让作品更多一些现实纵深感,带给读者们更有力的思考,会更有吸引力。

主题创作应该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声音的体现,其创作的难度不仅仅是“命题作文”,更是考验作家对社会发展整体态势主流趋势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书写当下现实本就是很有难度的,而要把当下这样一个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现实世界写成让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喜欢读的文学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儿童文学作家们要打开思路,潜心深入生活,突破对主题创作的刻板理解,方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2024-12-11 □纳 杨 1 1 文艺报 content77374.html 1 突破认识的束缚 找到主题创作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