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众文艺,我们首先会想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想起那时候的电影、音乐、诗歌、秧歌剧等艺术形式。民族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审美,是大众文艺的普遍特点。这对我们当下的大众文艺创作依然有启发。如今,我们提到新大众文艺,则会想到微短剧、短视频、网络文学等,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大众文艺形态。
由此可见,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艺术形态,都在时刻不停地发生变化。这是大众文艺发展的一种表征。我们都置身在互联网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变化,对于文艺生态和艺术形式的影响非常大。
如今的科技进步,使交互性、即时性成为真正的现实。交互性首先是艺术创作的交互性,其次是信息传播和分享的交互性,就是跨媒介。科技进步还带来传播的即时性。可以大胆地预言,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的文艺始终都会把人作为表现的主体,而不可能是AI或者是其他生物物种。
大众文艺存在的底层逻辑是共振与共鸣。新的经验、新的语言的涌现,会为新大众文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灵魂。各种文艺类型共同发展、相互滋养,才能营造出健康的文艺生态。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