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起铁路12306客户端,无人不晓。在中国坐火车出行,十人有九人是通过互联网在铁路12306系统购买火车票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庞大的系统离不开一位女子和她带领的团队。
她叫单杏花。
单杏花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她全面负责铁路12306系统的品牌运营、产品开发与技术保障工作,是铁路12306系统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
1996年5月,原铁道部启动了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预订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程,从人工售票、计算机售票、电子客票到刷脸进站,中国铁路客票人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客票系统建设历程,这恰好与单杏花的青春年华和成长岁月重叠。
多年来,单杏花主持了铁路运输组织、旅客服务、收益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发了以12306网站、12306手机APP客户端为标志的新一代客票系统,将铁路12306系统建成全球交易量领先的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结束了亿万民众在火车站彻夜排队购票的历史,人们的出行体验越来越好。“12306”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已经成为单杏花人生与事业的数字密码。
2024年12月9日,首都北京,群星璀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气氛热烈,掌声阵阵。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隆重授予单杏花“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号召全社会向她学习。
单杏花激动地说:“回顾我走过的人生,就像一趟旅客列车,从婺源的小站出发,驶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从那以后,客票系统贯穿了她的整个青春,也成了她热爱并想要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眼下正值2025年春运,单杏花告诉我,铁路12306系统1秒钟可以售出1000多张火车票。这意味着,一列高速列车的车票在1秒钟内就会全部被“秒杀”。而在铁路12306系统上线之初,由于网络不畅,1秒钟最多售出几十张票,甚至只能售出几张票。
智慧、执着、坚韧,铸就了单杏花的人生品质和人生词条。每一次成功突破的背后,是敢想敢做的坚持,更是没日没夜的坚守。采访中,单杏花的同事们都能讲出许多有关她的故事。她的顽强,她的执着,令人敬佩、感动。
二
“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这首明代诗人余邵的《油菜花》,是单杏花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一首诗。诗中描绘的油菜花美景,就是单杏花的家乡、“中国最美乡村”之一——江西省婺源县。
1974年,单杏花出生在婺源县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单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与泥土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山村被羊肠小道环绕着,出行完全靠走,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单杏花出生在阳春三月,父亲让外婆给新生的闺女取名字。外婆看了看窗外盛开的杏花,脱口而出:“粉红的杏花喜庆,那就叫杏花吧。”
单杏花曾这样讲述自己的贫寒家境:“我家兄弟姐妹四个,哥哥是读初三时辍学了,他是长子,父亲让他去学木匠手艺。姐姐勉强读完了小学四年级,公社分田到户时,家里分了头牛,父亲只能让姐姐放牛。那年姐姐10岁,我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
单杏花的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在村里读的,三个年级共一个教室,学校就一个老师。读小学四年级时,她来到了大队学校,每天往返20里地。学校有两个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两个老师一个人一个年级。
放假回家的单杏花总是抢着帮家里干农活,锄地、种菜、砍柴、插秧、割稻子。她干活总是与自己较劲,每次挖猪草一定要把篓子塞得满满的。近处的猪草被挖光了,她就往深山里走,走好远好远去挖。一次,她挖猪草迷路了,父亲半夜才从深山里把她找了回来。
她特别喜欢放牛,把牛赶到山里头,守在山的出口,她可以大声地读英语、背古诗。天高地阔,蓝天白云,连绵起伏的大山回荡着她稚嫩的声音。老牛吃饱了,卧在山坡反刍,温情地看着小主人,似乎也陶醉在了那琅琅读书声里。
1988年,单杏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婺源二中,而99元的学费对她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妈妈急得在屋里打转,看看什么东西能换点钱:猪崽还不够分量;牛是不能卖的,家里的田还指望它呢;几只鸡,都卖了也值不了几个钱……翻箱倒柜,实在是找不出啥值钱的东西。平时严厉的父亲理解闺女的心思,他咬了咬牙,重重地吐出一个字:“借!”父亲终于凑齐了女儿的学费。
“从这一刻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单杏花说。高中三年,由于离家有60里地,单杏花每月才能回家一次,几乎没有吃过新鲜蔬菜,更别说吃肉了。单杏花没有感觉到苦,她一门心思在学习上,每天想的是做好每一道题,追赶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她的名次噌噌地往前蹿。她还坚持早晨跑步锻炼,在校运会上为班级赢得了不少荣誉。
三
单杏花与铁路的第一次相遇,却算不上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1991年秋天,17岁的单杏花考上了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小山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当年县城高中同班的66名同学中,只有5名同学迈入了大学门槛。
古都西安,在单杏花心中是那么遥远、神秘。她头一次坐火车独自出远门,既兴奋又胆怯。从偏远的小山村,辗转来到景德镇火车站,她立刻被广场上黑压压排队购票的人群吓傻了。她焦急不安地排在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购票长队里,一天没有吃东西,就怕去买吃食的工夫脱离了长队。她最担心的是买不到车票,不能按时去西安上大学。
一天一夜地排队,她终于买到了第三天的车票。那天,她随着拥挤的人流进了站。车上超员严重,车门根本打不开,她背着行李、手里拎着包裹,急得要哭。她求援窗口的旅客,先把行李塞了进去,再求站台上的好心人托着她,才连滚带爬地钻进了车厢……
这是单杏花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一张半价学生票。第一次购买火车票、乘坐火车的狼狈情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记忆中。没想到,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她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竟把她带向了一生追求的事业。
从此,单杏花每年都要坐好几次火车回家、返校,她不再害怕火车,一次一次亲近起火车来。几年之后,当年那个背着行囊北上的小姑娘,成了解决购买火车票难题的重要参与者。多年后,她更成长为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推广的技术带头人。
大学四年,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单杏花省吃俭用、勤工俭学,学习上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一旦落后就拿不上奖学金了。她的成绩一直都排在班里前5名,这为她后来做好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杏花春雨,暑往寒来。转眼之间,大学即将毕业。单杏花准备继续考研深造,这时学生处的老师找到她,说毕业分配的消息下来了,她被分配到了江西弋阳9369厂。老师高兴地说:“这个单位可好了,去了就有两室一厅的房子,还配摩托车。他们说了,厂里急需计算机人才……”
单杏花笑了笑,没吭声。她犹豫了,一方面,家里需要她赶紧参加工作赚钱;另一方面,她总觉得有个目标没有实现,心里不甘。几天后,她回到学生处办公室,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还是想考研,让我再搏一搏吧。”
就这样,毕业季里,同学们都走了,单杏花没有走。暑期的校园很安静,甬路上、树丛边,每个早晨、傍晚,都会看到一个迎着晨曦、背着落日看书和背诵的娇小身影。校领导和老师理解她的心思,破例允许她在研究生院住校读书复习……
1996年9月,喜讯传来,单杏花顺利考上了华东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主修交通运输工程与控制专业。
四
新的校园,新的起点,新的期待——单杏花的眼前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想不到的是,单杏花刚踏入华东交大校园不久,同班同学还没认全,导师就找到她,分配给她一个新任务。
这天下课后,导师把单杏花叫到办公室,笑着递过来一份通知书:“这是铁道部人事司的通知,让我们学校派4名师生到铁科院协助工作,参与全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你是我校派出的人员之一……”
“导师,我还是一名新生啊,我怕自己不行。”她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又担心自己做不好,既激动又忐忑。
“你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又是第一名,你的基本功和底子都不错。这是个好机会,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导师又补充道,“这是校领导和研究生院再三考虑后做出的决定,相信你,你一定能行!”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远征。单杏花后来才知道,自己投身的这支队伍很特别,是一支联合大军。这些来自各院校的师生,以“1名老师带3名学生”的形式参与——当时从全国铁路7所院校抽调了2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每个院校派1名青年教师带队。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云台二十八将”。
单杏花给大家的印象是,言语不多,床头桌上摆满了书。她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平时不是在电脑前,就是在看书。同事们回忆说,夜里加班,万籁俱寂时,单杏花敲击键盘的声音特别好听,那是一种盲打的韵律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这时的单杏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家,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夜幕中,让人们的心情特别宁静、爽朗。
几年后,经过南征北战的磨砺,单杏花经历了各种难题的挑战,不仅业务能力提升很快,而且研究生的功课一点也没落下。当时研究生必须通过英语6级考试才能毕业,她仅仅复习了一个星期,就考了85分的好成绩,令同学们惊讶不已。导师却平静地说:“单杏花的高分可不是偶然的,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三年来,她每一天都在学习中度过。”
单杏花常说,马钧培所长是她的恩师、伯乐。毕业时,爱才心切的马所长一个一个地给“云台二十八将”做工作,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
“1999年夏,我研究生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和实习业绩都不错,不少单位向我伸来‘橄榄枝’,其中最让我动心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录用通知书。”单杏花幸福地回忆道。学工科的研究生能进入神圣的中国最高科学殿堂——中国科学院,谁不羡慕?
就在单杏花兴致勃勃地拿着派遣证准备去中国科学院报到时,马钧培再次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动情地说:“小单啊,你看,这几年你已经是客票系统研发的主力了,铁路的平台这么大,留下来吧,留在铁科院电子所吧!”
望着马所长慈父般深情期待的目光,单杏花又犹豫了。此刻,她的心里像是晃动着一架天平,一头是中国科学院的录用通知书,另一头是总体组的“一大家子”。是啊,几年来的日日夜夜,一次次合力攻坚,像程序中的逻辑模块,如机房里的数据线,大伙的心已经紧紧地“编织”在了一起。
“好的,那我就留下来吧……”没有豪言壮语,单杏花脸颊微红,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感恩。
虽然她“浪费”了进入中科院的指标,还交了1500元“巨额”违约金——几乎是她当时三个月的工资,但单杏花心甘情愿。那一刻,她对事业深深的爱恋,又悄然加重了几分。她感觉自己已经“嫁”给了铁路,自己与铁路客票系统事业密不可分。
五
初次见到单杏花,她给人一种很清爽、干练的印象。
她有着一种果敢与柔美兼容的不凡气质,既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又是一位举重若轻、洒脱与豪气兼备的勇士。
单杏花的同事告诉我,单总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工作狂”,熬夜加班是她的工作常态,她似乎总有着使不完的劲。单杏花曾兼任过电子所副总工程师,这么多年来,大伙都习惯了称她为“单总”。
“您应该少熬夜,熬夜不利于健康啊。”采访中,我对单杏花说。
单杏花笑了笑,说:“我也不想熬夜啊,谁都知道睡觉舒服。”她解释道,熬夜是铁路售票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白天系统在运行,车站系统升级、铁路局系统升级都得在晚上干。铁路12306系统上线后,系统调试、升级也只能是晚上干。
单杏花作为项目负责人,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熬夜是最多的。的确,工作这么多年,她早已习惯了熬夜,以至于团队每次招聘新人面试时,单杏花都会问:“你能不能熬夜加班啊?”
夜深了,实在犯困了,单杏花会走出机房,到院子里走一走,一边做扩胸运动,一边习惯性地仰起头来仰望星空。那浩瀚的天宇,那数不清的星星,不断地闪烁着、变幻着,多像12306系统中的数据和代码啊,纷繁浩大,无边无际。这种美感如同一剂良药,迅速缓解了她紧张的大脑活动,成了畅通计算机编程的一道道密码。
与星星相伴,单杏花是快乐的、自在的、清醒的。单杏花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仅是属于太阳的人,更是属于星星的人。我心中的星星,就印在信念的旗帜上……”
2005年,单杏花主持铁路客票系统5.0版本的设计、研发和推广工作,全年至少有2个月以上的时间在通宵熬夜。这年12月,单杏花带队来到深圳进行测试推广。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都要在晚上11点30分售票窗关闭之后、早上6点30分售票窗打开之前进行。“我们每天都是通宵达旦地调试设备,早上还要盯窗口售票系统的运行情况,那时年轻,干活也不觉得累。”单杏花回忆起当年带队冲锋的情景,似乎一切就在眼前。
2012年春运,是铁路12306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的第一个春运。这年单杏花38岁,她的职务是电子所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在春运前15天,她带领团队开发人员,白天分析互联网售票的高并发压力问题,寻找系统可优化环节,夜间进行修改、测试。在遭遇网络瘫痪的关键时刻,单杏花带着团队核心骨干昼夜跟踪系统运行状况,查找薄弱环节,商量解决方案,不断优化系统。
那些天,单杏花就吃住在机房,晚上系统停售之后,她与同事们一道填补白天运行出现的漏洞,然后再进行全面的测试,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躺在办公室的小折叠床上休息一会儿,早晨6点30分开始售票后,他们又立即观察夜间升级和系统完善的效果。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春运前后五十多天,她几乎都是这么度过的。甚至在优化系统架构的日子里,其中有两天两夜,单杏花仅睡了40分钟。那段时间,她连片刻遥望星空的习惯也都成了奢望。
这年12月,筹备铁路务工团体票功能上线时,恰逢春运高峰,单杏花和同事一同奋战,连续工作了72个小时。其间,有些男同事都扛不住了,躺在拼接的凳子上合衣而眠,而单杏花依然思路清晰地趴在电脑前工作,一点睡意都没有。“她让我们去补觉,等我们醒来回到工位,她居然还是那个工作姿势。”单杏花的一名同事回忆道。
无论多么忙,多么累,单杏花的心里总有星星在闪烁,这些星星分明就是千百万旅客期待的眼睛,望着她,鼓励着她。
六
2023年1月21日是大年除夕夜,单杏花作为“最美铁路人”的代表,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为全国观众送上新春祝福。她从心底感恩每一位旅客,感恩所有的遇见,愿岁月静好,旅客平安。
当晚在回家的路上,单杏花仍然激动不已。透过车窗玻璃,环顾街边的华灯,她似乎看到了自己家温暖的灯光。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数次的启程与出发,既有美好的抵达,又有幸福的相遇。然而,出发的起点和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家里出发,又回到家里。因为家是最幸福的港湾,是人生的驿站和加油站,是每个人永远的思念和归宿。
此刻,单杏花又想到了旅客回家的路。一张张火车票维系着乡愁与期待,如今,大家都能便捷地踏上回家路,舒心且幸福。想到这儿,单杏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