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透视乡村内涵及现代性面向

——评韩春燕《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

□贺仲明

乡土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对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大体而言,研究者们多是立足于文化启蒙或现实变革的视角,意图将乡土社会的变革与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表达对现代性的赞颂、思索或批判。韩春燕《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将乡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目的在于展示百年小说作品中的乡村状貌及其变迁。作品的思想中心不是现代文化或现实政策,而是乡村自身。独特的研究视角让这部著作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和价值。

其一,小型文学乡村史的构建。该书“从乡村文学中具体而微的乡村入手,把乡村作为研究标本”,致力于展现丰富的乡村状貌,包括自然、空间、语言、民俗、器物等多个方面,囊括了乡村社会从现实到精神的多个侧面,试图对乡村小说世界中的乡村面貌进行全面还原。该著重心着力于“变”,将百年乡村小说作为整体,以比较的笔法揭示出不同时期乡村书写的基本情况。因此,虽然受篇幅限制,该著所考察的作品数量还不够完备和宏阔,但它实际上就是在对百年中国乡村小说中乡村面貌变迁的一种还原,或者说就是在构建一部小型的文学乡村社会变迁史。在目前的同题材文学研究中,这种构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其二,乡村审美的丰富融合。以文学中的乡村世界为研究中心,必然会展示出丰富的乡村生活图景。该著考察百年乡村小说,细致梳理了从鲁迅到当下作家笔下面貌迥异的不同乡村图景。这些面貌以现实生活为主,自然呈现出多彩的乡村生活风貌。比如乡村“风景”,该著以典型个案的方式,从鲁迅启蒙视角下的“灰色”沉郁,到汪曾祺的“诗意”自然,再到张炜的现代性思想投射,展示了百年乡村自然书写的不同类型,揭示书写背后的作家审美志趣,深度再现了百年乡村小说的审美变迁历史。任何生活画面都不仅仅是生活本身,而是密切关联着精神和思想。该著一方面通过“主题”章节的安排,对文学中乡村图景所蕴涵的各种思想主题进行揭示,另一方面,在分析各种乡村生活图景审美内涵同时,也时刻将它们与作家的思想和精神指向进行关联。所以,该著的审美评鉴与思想分析共同构筑在“文学乡村”这个中心之下。

其三,乡村关怀的深度体现。《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致力于研究文学乡村世界,蕴含着从乡村外到乡村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立场转换。客观上赋予了乡村世界在研究中更多的主体性地位,也传达出作者对乡村社会和乡村人物强烈的关怀情感。从乡村社会来说,毫无疑问,作为研究中心点,该著对乡村面貌和形态的丰富呈现中融入了作者的深度关切。如对乡村“空间”的分析,作者以比较笔墨展现百年文学不同时期书写的乡村空间,包括早期乡村小说中荒凉破败的“物质空间”,到今天改革下现代性的“公共空间”,都传达出强烈的情绪乃至言辞的急切,充分感受到作者对改善乡村现实的渴望。从乡村人物来说,也许是因为该著以“风景”命名,不适合专门来分析人物形象,或是考虑到人物形象问题太复杂,有限篇幅内无法做恰当的处理,该著没有开辟单独的章节来讨论乡村人物问题。但实际上,该著大多数章节里都融入了对乡村人物的细致分析。“主题”一章以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为中心,也传达出对具有现代精神内涵的乡村人物的期待。显然,作者的乡村关怀不只是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与乡村的改变和发展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内在蕴含着对现代乡村面貌的美好期待。期待作者对乡村人物形象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以“百年乡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嬗变”为中心的研究著作问世。

在多元视角的透视下,研究对象才能得到更充分的解剖,人们对它的理解才能更透彻。《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以乡村世界为文学研究的中心,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既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到小说文本,在具体细微的乡村图景中更深刻地认识乡土文学书写,也能让我们在心灵上更切近乡村文学世界,对现实乡村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5-01-17 □贺仲明 ——评韩春燕《启蒙的风景——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嬗变》 1 1 文艺报 content77832.html 1 透视乡村内涵及现代性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