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天涯国际诗会”征稿启动
1月12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诗歌网协办的2025第三届“天涯国际诗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夏斐,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海南省旅文厅副厅长李海钢等与会。发布会由《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与会者认为,广义的“天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心灵和情感概念,可以延伸到全世界、全人类。天涯国际诗会要进一步扩大活动内涵和外延,邀请更多国际友人、华人华侨参与,每年可开展主题性诗歌征集,以诗歌为载体开展书法、绘画、歌曲等艺术形态的多元化表达。据悉,本届天涯国际诗会自1月12日起征稿,6月12日截稿,采取网络投稿方式。 (罗建森)
《海与土》书写历史变迁中的人物命运
日前,由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主办的“周韫长篇小说《海与土》分享会暨首发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评论家晓华,诗人李黎同该书作者周韫就《海与土》的文学构思与艺术手法展开对谈。活动由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主持。
《海与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从人民、生态、传奇三个叙事维度出发,书写了从晚清到抗日战争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片段中几代人的记忆。与会者谈到,《海与土》是一部有难度、有深度的作品,将不同历史时期和五代人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地域变迁及人与物的变化。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以及对女性形象的细腻书写,使整部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文学张力,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和这片土地的热爱。 (王泓烨)
“围炉·腊八夜话”2024文艺盘点活动举行
1月7日,由《十月》杂志社、《北京文艺评论》编辑部主办的“围炉·腊八夜话——2024文艺盘点”活动在京举行。李洱、乔叶、陶庆梅、张楚、石一枫、刘大先、杨庆祥、张晓琴、班宇、戴潍娜等作家、批评家与会进行交流分享,并同线上和线下的读者展开互动。此次活动是十月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
2024年,全新创刊的《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和“北京文艺观察”微信公众号聚焦文艺现场,生动呈现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发出文艺批评的“北京声音”。活动现场,与会者从文学、戏剧、影视、游戏、改编、人工智能等不同维度回顾各自对过去一年的文艺观察,盘点和推荐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梳理精彩纷呈的文艺现象。据悉,2025年,“北京文艺观察”将继续敏锐捕捉时代思想文化的热点话题,倡导“评论的艺术”,努力推动文艺批评“破圈”。
《霍桑探案》在苏州首发
1月15日,《霍桑探案》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江苏苏州程小青故居举行。程小青挚友陶冷月之子陶为衍、周瘦鹃之女周全、严独鹤之孙严建平、郑逸梅孙女郑有慧、程小青曾孙女程彦,以及王尧、沈慧瑛、陈子善、周立民、时晨、赵健等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程小青的AI修复影像以视频动态的形式同大家见面。与会专家围绕《霍桑探案》的文学价值及时代意义、侦探小说的发展脉络等话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程小青被誉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东方的柯南·道尔”,以其独特的侦探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程小青不仅普及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写作技法,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树立了标杆。海南出版社推出其《霍桑探案》系列,不仅是对作家的致敬,也是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感受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
《蘸火记》展现战争年代的青年成长
1月5日,牛余和长篇小说《蘸火记》新书发布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刘玉栋、山东大学教授马兵、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月斌、《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济南市文联副主席张鸿福等参加活动。
《蘸火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牛余和长岭村系列小说中的一部。作品以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及铁匠文化为核心,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章丘铁匠造枪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青年成长。大家谈到,“蘸火”既指武器的锻造,也象征革命者性格的完善与升华。这部小说以鲜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青年在战争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锻造自我、彼此扶持的经历,呈现出民族气节和家国大义,具有雄伟浑厚、壮阔激昂的美学风格。牛余和表示,创作该书力求还原那段波澜壮阔又悲壮艰辛的历史,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话剧《大国工匠》在京首演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品、全总文工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大国工匠》在京首演。该剧以三代女性的故事为叙述主线,讲述了她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坚守初心、精益求精的动人故事,刻画了一代代劳动者的坚毅执着与无私奉献,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大国工匠》由黄定山执导,龚应恬编剧。为真实生动展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主创团队深入一线调研采风,挖掘了大量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故事,最终塑造出主人公王专一这一立足岗位创造不凡成就的工匠形象。该剧从最初设想、落地实施到舞台首演历经多年,主创团队以工匠精神对项目进行反复打磨,力求使其成为全国总工会创新打造的“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文艺精品。 (王 觅)
北京市首批演艺新空间授牌
日前,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主办的“北京市演艺新空间授牌仪式”在京举行,正式公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
由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和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联合评定的这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涵盖传统剧场、园区街区、文物古建等多元空间类型,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强调沉浸式和参与感,突出体现了新的演出场景、演艺内容和文化消费体验。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还发布了《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管理标准(试行)》,并联合25家空间发出《北京市演艺新空间合规经营倡议书》,对空间运营标准、安全管理、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规范,助力北京市演艺新空间健康发展。 (杨茹涵)
“观妙入真”展览呈现山西永乐宫之美
1月12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首次融合数字化前沿技术与手段,以AI复原与活化永乐宫壁画、彩塑及建筑原貌,引入壁画艺术主题VR大空间,让观众零距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山西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作为“永乐宫展”全国巡展的第六站,此次展览汇集了永乐宫的150余件珍贵文物,通过“蔚为大观”“和光同尘”“壁上乾坤”“山河永存”四个部分展开叙事,同时打造了“幻游永乐”虚拟现实沉浸剧场及多处互动体验空间,将珍贵文物与前沿数字技术相结合,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永乐宫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
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王 觅)
李六乙导演话剧《雷雨》亮相国家大剧院
1月8日至12日,由2025香港艺术节委约,集欣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和李六乙戏剧工作室出品、制作的话剧《雷雨》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带领观众重温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此次的新版《雷雨》依据1936年出版的该剧单行本排演,由李六乙执导,张叔平任舞台美术和服装造型设计,胡军、卢芳、李红、苗驰、李小萌、开思源、楼恒志主演。李六乙表示,此次排演《雷雨》旨在尊重曹禺先生的原著精神,完整呈现了原作的序幕和尾声,力求用现代人的视野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呈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雷雨》”。“此次创作不仅是一次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据悉,该剧接下来还将前往国内外多个城市展开巡演。(王 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