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激昂号角中,网络文学不断拓展其边界,满怀激情地书写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审美、弘扬中国精神,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新时代文学的新形态。2024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持续推进在场性作品评论,以每月两期研讨会为抓手,拓展观察视野,增强文本细读之功,注重发掘实时性、专业性与广泛性的文学评论,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被研讨的作品大胆突破类型化束缚,以青春的澎湃力量深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生活现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观察社会、体察人生,展现了青春勃发的网络作家与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全新媒介的活力以及网络文学的年轻力之间的同频共振,进一步体现了网络文学为新时代写作、为人民写作的纯正理想,彰显了网络文学界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展现出当代年轻人的新生活、新气质。
彰显中国力量,书写中国豪情
新时代新征程上,网络作家展现出非凡的感受力和书写力,记录时代的创新发展,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感受时代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路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作家多塑造当代青年,书写他们在高科技和重大工业领域的守正创新与奋力拼搏,展现出中国力量的传承与新生。
人间需要情绪稳定《一路奔北》细致呈现了北斗三号从方案论证、立项、研发到试验星发射的全过程,营造出一种艺术真实感,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科技人文之美和情感力量。在广阔的视野中状写科技通关的艰难,刻画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描绘我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的非凡成就,作品彰显了令人振奋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银月光华《大国蓝途》以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开发为切入点和叙述线,成功塑造了中国科学家的鲜明形象。小说将工作与生活、个人成长与事业进步有机结合,通过日常细节传递人物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节,并以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多重叙述叠加,构建了人物群像和时代变迁、历史与现实交互的宏大图景,体现了新时代网络文学创作深入时代生活的真诚和智慧。
月影风声《鲲龙》将鲲龙AG600的设计制造和技术革新的曲折历程与人物的成长、生活统一叙述,披露鲲龙研发的过程,比如静力实验、铁鸟实验、通电测试等,以此传达高科技产品设计制造的难度,致敬科研人员的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小说聚焦人的书写,关切人的生活,把事写得引人入胜,把人写得鲜活灵动,写出了新时代工业的宏大景象和新时代生活的真情实感。
我本疯狂《铁骨铮铮》深情书写高铁建设,将高科技的传奇与基层工人的生活融于一体,讲述带有时代体温和精神温度的故事。小说在时代大事与日常生活、集体与个人、故事与人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艺术性调和,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得到了高度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表达。以高铁建设为基准视角,观察并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整部作品呈现出令人感动的现实质感和磅礴气势。
晨飒《金牌学徒》贴近技术革新的线程,立足行业特点,凭借硬核的科技知识和具实的日常想象,深入生产的第一现场,完成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工人成长的三重同构。作品重点关注上一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聚力书写新一代技术工人的现代思维和创新追求,展现了两代技术人共有的家国情怀和技术信仰。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我的黄河我的城》、烟波江南《无字之书》、碳烤串烧《中原归乡人》,是郑州网络文学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收获。四部作品虽然创作路径不同,讲述手法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质地,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关注山乡巨变进程,关注新时代伟大实践。三位作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述普通人的生动故事,为网络文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新贡献。
城城与蝉《天才俱乐部》是一部充满科幻元素和悬疑色彩的小说,以现实与梦境的纠缠为线索,探讨时空与文明的关系。作者将现实中发生的重大科技进展、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植入小说之中,这些内容既丰富了叙述,推介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又使科幻小说具有更多的生活观照和现实意义。
飘荡墨尔本《筑梦太空》是一部硬核感十足的网络科幻小说,以文学的方式建构起中国航天百年发展史。小说更多地采用未来人走进历史现场的手法,这样的叙述是想象性事件与历史真实事件的嫁接,一半现实史、一半幻想史,虚实结合地呈现了当代科技工作者不可磨灭的贡献和高尚精神。
回到生活现场,从细微抵达宏大
网络作家对日常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擅长从普通生活中寻找并提炼有意味的情节,既讲年轻人的故事,又为年轻人讲好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情怀的故事。人物的身份和职业各异,成长经历丰富多样,但内在精神始终聚焦时代特色,处处彰显生活的质感,闪耀中国式审美的品质。
和晓《上海凡人传》既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写上海30年的发展史,以小市民生活的细密质感抵达大时代大社会的书写。小说从生活中发现人物和故事,捕捉饶有趣味的细节,语言平实、细节真切,努力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整部作品充满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和人生况味,让我们看到人物身上共有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情向往。
大姑娘《沪上烟火》在具有地域特色的背景下书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生活细节展开故事,注重在浓郁的烟火气中呈现人情世故,将大视野与小切口、日常生活与年代风情充分结合起来,以极强的写实能力生动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景象和世俗风情。
流浪的军刀《逆火救援》借助救援这一主线,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在文学和生活层面双重抵达,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的挑战和超越,也验证了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具有的可能性。这对提升网络文学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有很好的启示。
奉义天涯《警察陆令》是一部纪实向的日常探案流作品,以破案为主线结构全文。小说将人物和事件置于庞大的警察人生和社会生活中, 在侦破重大案件这一主叙述中,融入基层派出所民警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故事。扑朔迷离的案件、心理学知识以及复杂的人性沉浮,与警察日常化的工作、生活有效融合,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当下警察尤其是基层民警的故事。
空留《惹金枝》作为一部古代言情小说,以当代人的精神意识和情感体验为视角,重新审视家庭之于成长的重要性,状写亲情的可贵;想象爱情美好的同时,检索其对人格和命运的影响;关注人间真情、大爱和道义,重塑生命的精神力量。对家庭伦理和血脉亲情的新表达与新思考,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家庭和亲情基于传统文化基础的回归式前行。
年轻与古老对话,发掘传统魅力
传统文化一直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叙事元素。过去的一年,网络文学在故事内容、叙述手法和精神传承等方面,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家以坚实的文化质地,鲜活书写当代中国图景,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熠《敦煌:千年飞天舞》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活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小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转化贡献了许多新的思路,特别是对“数字敦煌”的概念和相关周边的开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意。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闪光理想,让我们看到敦煌极为陌生一面的同时,也感受到敦煌未来可期的魅力和活力。
童敏敏《洞庭茶师》讲述金果果等年轻人回乡创业,激活茶文化、创新茶产业的故事。乡土的血脉之情和茶文化的古典气质,凝聚成他们无法舍弃的情怀。同时,这也代表着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对乡村自然之境的向往,以及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反哺乡村的感恩之心。
季越人《玄鉴仙族》注入家族伦理、传统哲学和当代社会学等诸多内容,对古典语言和古典气质的继承和运用,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品书写了家族的群像,突破了固有的家族小说模式,映射出中国传统宗族伦理的光芒,在批判中思考,在批判中重构,显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族文化满怀真情的体察。
狐尾的笔《道诡异仙》是一部修仙+克苏鲁的类型融合小说,大量运用佛教、道教与民俗知识,讲述手法也汲取民间故事的精华,将诡异、惊悚与中国传统中的神魔志怪和传说相融合。现实人生与修仙世界的重叠与交互,对应着现实本相和臆想的荒诞交织,既是深度探索中国古典哲学魅力,特别是道家实与虚、真与假的意蕴,也在思考人存在的本真境况。
阎ZK《太平令》将历史典故、真实历史和虚构故事形成叙述统一体,遵循生活的逻辑,诸子百家和阴阳杂说的登场,各种法相、秘籍和器具的运用,既提升了小说的知识性,又紧贴人物的性情和命运,使作品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感,在撬动玄幻小说新叙事的基础上展现了年轻一代网络作家对个人与世界的新表达。
以未来的名义,深情关注当下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强幻想类作品,网络作家以年轻的无畏精神纵横时空,不断推移人类想象的边界。此类小说越来越多地“想象在远方,思考在当下”,一方面以中国伦理和中国情怀想象性解决人类未来的危机,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作品的现实意义,彰显当下的人文关怀。
远瞳《黎明之剑》建构庞大的世界观,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新可能,以现实生活和人文关怀作为想象基础,让读者在虚幻世界的架构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温度。小说的复调视角尤为令人注目,远瞳解构了叙述的代入感,转而强化并凸显叙述者和读者均为观察者的身份,从而促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双向思考。
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与以往的强幻想类小说不同,机械与人体、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的界线被消除,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主角庆尘在“表世界”里的现实生活依然还在,并且如生活场景和日常人生一样真实。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无论走到哪里,遇到多少磨难,依然葆有少年之心。在正能量中让读者产生共情,是《夜的命名术》的亮点所在。
三九音域《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以“义”为精神内核,运用爆破的想象力,讲述“守夜人”保卫家园的故事,传达了正面向上的积极能量和当代人应有的使命担当。在热血故事中频现的金句,既是人物情绪和精神的写照,又对读者的现实生活作出某种映照。
我会修空调《我的治愈系游戏》运用了虚构与现实的双线叙事,在虚拟的庞大世界和真实的丰富生活中编织多条叙述线索。人性和欲望的阴冷潮湿被具象为游戏里的世界,治愈就是敢于承认这一切,并奋力自我拯救。小说在恐怖故事的架构下,不仅有温情,更有面对生活和自我的力量。
红刺北《第九农学基地》将种田文、克苏鲁元素、末世文以及成长小说等融于科幻题材中,对末世人类的困境进行了想象性叙述,鲜明地主张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内在严肃的生态伦理展现出这部作品的独特品质。人类需要美好的生活,众生万物也有自身生存和进化的权利。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人类发展的应有之道。
群星观测《寄生之子》是一部以奇异效果回馈现实的科幻小说,展现多种文明交互的图景,看似平常的生活中隐伏着不平常,共同建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核。正与善,成为世界的底色和终极诉求。无论跨种族,还是文明之差,爱与友谊总是朴素的。《寄生之子》以令人震撼的想象力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洞悉并表达了普遍且永恒的情感力量。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