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来说,儿时的除夕值得怀念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前的那些画面还时常犹在我眼前,一直那么清新,那么鲜艳,那么充满活力又富有童话色彩,真让人迷恋啊!
那时候,虽然大家都过着非常简朴的日子,但要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炖肉,蒸白馍花糕,包肉馅饺子。老百姓把这叫作“穷年不穷节”,又叫“年穷节不穷”。所以那时的农家孩子,一过腊八就天天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盼着早点过年。孩童们喜欢过年,就是为了打牙祭和解嘴馋,还为了“穿新衣,戴花帽;打灯笼,放鞭炮;吃糖果,漱梨膏”。他们那个兴高采烈的精神头儿,平日里你很难见到。
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清理院落,打扫庭舍,把灶台、桌面、台面都抹得干干净净,样样东西都除旧布新,室内室外都换了新貌。各家各户的门上、窗上都贴了红对联,粘了花花绿绿的五彩纸,大门两边还都插上了翠绿的柏枝、松枝,把盼了一年的年节,装扮得红红火火、五彩缤纷。
除夕一大早,父亲就挎着一个摆满了供品的篮子,拿着香火、纸钱,到祖坟上去,迎祖宗回家过年。父亲在坟地摆上供品,焚香烧纸,口里念叨着:“恭请列祖列宗、诸位先辈回家去,和家里人一起团团圆圆过大年吧!”
父亲从祖坟上迎祖回来,奶奶便开始摆供烧香。只见香炉里插上了香火,神案上还摆满了大花糕、馒头和花供等等。大门口挂着的红灯笼也被点亮了!祭拜完,就要在院子里放鞭炮,刹那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给小院带来一片欢腾,我们几个孩童兴高采烈地拍着手,蹦蹦跳跳地欢呼着:“过年喽!过年喽!过大年,放炮仗,我的花炮震天响。”整个村子热烈的鞭炮声放出了喜庆热闹的浓烈气氛,给冬天的村庄烘托出祥和欢乐的年味儿,也给每一个人的心里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和欣喜。
这样的仪式,给我的心灵笼罩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让我自小对祖先和自然有一种敬畏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只敢瞧不敢动,即使眼馋得口涎欲滴,也不曾产生偷吃一口的念头。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传出同一种声音,那声音一家比一家的响亮,好像是在比赛似的。这就是剁饺子馅的声音:噔噔噔,噔噔噔……家家的砧板响个不停,夹杂着厨房传出的说笑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一浪高过一浪。
饺子馅一定有肉有菜,肉菜谐音“有财”,剁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长久有余财。所以,在母亲剁好馅后,奶奶总是让我们兄妹接着再剁一阵子,为的就是听个声响,图个长久有余财的吉利。
饺子馅调好拌匀后,全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厨房里包饺子。有的拌馅,有的和面,有的擀皮,一边说笑,一边包饺子,和谐温馨。在小孩子的眼中,大人从和面到包饺子的过程,就像变戏法。那薄薄的面片上放一团肉馅,在她们手里左捏右挤,眨眼间便是一个个精致的饺子,越看越觉得好玩,越看越得神奇。于是自己也凑过去,伸手拿饺子皮,跃跃欲试。奶奶却将我拨拉开,从兜里掏出零钱,塞到我手里说:“小孩儿可不要乱沾手。给你钱,去街上买块梨膏吃吧!”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是担心小孩儿包不好,饺子下到锅里会烂,奶奶会以为很不吉利。
饺子捏好后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奶奶摆放饺子最有经验,只见她把盖帘放平,饺子在上面摆放时,一圈一圈地由里向外逐层摆放整齐,她说这叫“圈福”。在摆放时,奶奶嘴里还会念叨:“过年过节再忙,不让饺子乱行。圈喜圈福圈财,心想要啥啥来。”
人们将包好的饺子下入沸腾的锅里,从锅里盛出来的头碗饺子必须先敬天地敬祖宗。祭拜完,母亲开始给全家人盛饺子,此时锅台上又添了两个碗,这两个碗也要盛满。这是祈愿来年家里要“添丁”,盼望“人丁兴旺,财源滚滚”。全家人围坐在热火升腾的灶前,吃香喷喷的饺子,每个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真是甜蜜温馨。
大年三十,父亲还要挑起木筲去挑水,挑了一担又一担,往返不停,直到把水缸灌满。我走出家门口,见家家户户都在担水,溅出的水花湿了胡同里的路。
我问父亲:“为什么大年三十各家都要把水缸挑满呢?”
父亲告诉我:“人过年,水井也要过年。它为人忙活了一年,一天不停歇地出水,也很累呀!过年了,该让水井歇一歇,喘口气了。”我才知道,过年有不从井里汲水的习俗,除夕黄昏前要封井加盖,大年初五才能揭盖挑水。到了除夕的黄昏时分,果然再也没有人去井台挑水了,我便跑到井台看如何封井。这时井口已经覆上了一个大大的木盖,上面还贴着红色的对联,上联是“天长地久清泉旺”,下联是“水足粮丰财源滚”,横批是“饮水思源”。
父亲还会在灶前用劈好晒干的柏木和柏树根生起一堆火,说这是“熰岁(碎)”“点岁火”,即把过去一年的不顺、烦恼、忧愁等统统焚毁,以图来年家境像燃烧的烈火一样,繁荣旺盛。随着飘闪的火苗和缭绕的烟火气,满屋里荡漾着温暖浓烈的柏香,好闻极了。
“熰岁”要一直进行到夜半子时,意味着辞旧迎新,与之相伴的活动就是守岁。听父亲说,守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时间最短的守岁也要守到后半夜,有的甚至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年长者守岁,为的是辞旧岁,忆过往,惜光阴;年轻人守岁,为的是给老人祈福,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将近五更时分,“熰岁”的火焰慢慢熄灭,父亲从夹道里抱出早已备好的芝麻秸,奶奶把用黄纸叠好的元宝粘在捆好的芝麻秸上,她说:“这是咱家的‘聚宝盆’。”“聚宝盆”做好后,父亲把芝麻秸撒在庭院里,从大门口一直撒到堂屋门口,从东墙根一直撒到西墙根,直到过道里、院子里都铺了厚厚一层芝麻秸为止。全家人踩着芝麻秸在院子里走起来,走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周又一周。奶奶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念叨:“踩着元宝走,一辈子都富有;元宝滚进来,过年发大财;芝麻秸秆挂元宝,芝麻开花节节高。”
等到迎来新春第一天,人们在喜气洋洋的拜年、热热闹闹的问候和暖意融融的祝福声中迎接新禧,走进新的一年。
儿时的除夕,给我留下了美好温馨的记忆,令我难以忘怀。每当除夕到来,身居城市的我就会沉浸忆旧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怀抱,重温孩童时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