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东
情寄八桂,舞漫山海,广西歌舞剧院等新创出品的大型舞剧作品《莫问山海》,以写意与实笔交织天成的审美演绎,洗练而畅达的视觉把控,深彻而恸人心扉的情感表达,结合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元素,为观众描绘出一幅融山水灵性与情感张力的精致舞蹈画卷。
在主题立意开掘上,该剧充分挖掘当地丰沛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选择了古时“茶船古道”的主角——闻名遐迩的“六堡茶”作为舞剧整体戏剧结构走向的铺陈环境,赋予特定情境中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质感,不但让茶文化伴随着剧中人的离愁别绪获得升华,也把剧中人伴着茶而延宕的人生命运,推向了富有情感张力的审美场域。
舞台上,几块形状不等的巨大灰色景板构成了该剧的总体写意空间。“山海”般恢宏的气势与剧中人所处的切身时空,都在这个夺人眼目且天马行空般的舞美语境中得到了落实。放眼望去,无论是广西山水的灵动还是南洋风物的旖旎,居然都在这区区几块简洁的巨板所组构而接的舞台画面中鲜活且生动了起来。而幻化于这种“硬”景中不断张扬的“软”呈现,更是在这一创意十足的情境中给予了深入的呼应与配合。于是,该剧在景与舞高度统一的审美视效中,显示出创制各环节齐谋远方、共赴山海的抱负与气魄。
该剧总编导张弋和刘小荷曾在舞剧《风中少林》和杂技剧《铁道英雄》等剧目中有过精彩的合作,此次创作又让他们的艺术之树结出新的饱满果实。在《莫问山海》的创作中,他们再次燃亮自我特有的艺术创造之光,用走心的体悟和悉心的打磨让这部饱蘸浓烈情感的剧作,拥有了艺术的光亮。
该剧故事线并不复杂,通过一对以茶为缘的青年男女彼此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动荡乱世中爱之坚贞的弥足珍贵。男主人公被迫下南洋后时刻牵挂意中人,并在女主人公生命的终点与她重聚。生死虽两隔,但爱之火却不曾熄灭,动人的处理催人泪下。
主创为表现这一人间挚情所编创的爱情双人舞是有较高艺术追求的,剧中没有像惯常的双人舞那样极端地使用托举技艺,而是从人物情感的心理逻辑出发,强化情感的合理到位,让观者更加凝神于男女主人公随情境而生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而对他们的爱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类似的编创意图在该剧中并不鲜见,其中几段男子群舞和女子群舞的设计,也都别具匠心,氤氲着艺术的别致。无论是“茶叶舞”还是“娘惹舞”,都是这种意图的显在掘进。
别致的意图还特别体现在一条带状的竹篾道具上。长长的一条竹片编制的竹篾,时而蜿蜒时而盘旋,可以是一条小舟,也可以是一泓清流。这个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设计者从茶筐的竹制材料上获得灵感,将其改变形状变化为无限延展状,从而让一个不起眼的物件获得了意象的“生发力”。舞者们在规定的舞动方式下,让竹篾长条随着剧情的要求不断转换,令其形状在空间中形成绝佳的视觉角度和效果,穿插配合于硕大的景片之中,顿时形成了多重意象:涓涓的水流、自由的山川……山水的形状写意而实在,形象上产生出多重寓意,真可谓是神来之笔!特别是当男主角身在南洋,忆起家乡的亲人时,多条竹篾带同时运行,渐渐生长为一种隐喻,寓意着思念的绵长。编导让这一普通的道具承担思绪外化的任务,把不尽的情感可视化,让它不断生长,不断缠绕,终于让这条连绵不绝的竹篾带产生出不可思议的艺术能量。而这样的设计及其处理,正是编导们艺术灵性勃发的产物,没有细致的揣摩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无法做到的。
走出剧院,徜徉于南宁的大街小巷,“六堡茶”的招牌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茶种,它跨越了经年的时光而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依然熠熠生辉,而由其引发的舞剧《莫问山海》的编创,又让这一古老非遗文化在新的维度上获得了更大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