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秦腔吼起来 日子好起来

□本报记者 罗建森

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2025年春节期间,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策划筹备了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内容涵盖文艺演出、文物展览、非遗展示、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为群众带来一场充满“年味儿”的文化盛宴。义写书画送春联活动在各乡镇热闹开展,多名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笔锋游走间,一副副春联跃然纸上,吸引群众纷纷驻足挑选;各乡镇相继举办“春到万家”乡村春晚,村民们自编自演节目,内容既有传统的戏曲演唱、民俗舞蹈,也有反映乡村新变化的小品、快板,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文化自信与蓬勃活力;武山县博物馆举办春节主题社教活动,工作人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及互动游戏等形式,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过大年”是此次春节惠民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主题。春节期间,舞龙舞狮秧歌展演在县城多地同步举行,巨龙昂首腾飞,狮子闪扑腾挪,引发观众的阵阵欢呼;秧歌队伍着装鲜艳,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穿梭行进,手中彩扇和手帕上下翻飞,热闹非凡。“城乡秧歌社火汇演”是每年的保留节目,由各乡镇秧歌队组成的展演队伍齐聚县城,除舞龙舞狮、秧歌表演外,还有高跷、旱船、铁芯子等特色社火节目,集中展示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在众多活动中,秦腔公演备受大家关注。春节期间,武山县剧团走进多个乡镇,为村民带来精彩演出,内容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戏曲节目,也有近年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新排新创的优秀剧目。台上锣鼓铿锵、水袖舞动,台下叫好声在烤洋芋、烤红薯的香气中此起彼伏。老人们早早自备马扎,坐在戏台前翘首以盼;年轻人三五成群,大声夸赞台上唱念做打的功夫;孩子们则在戏台前后嬉戏,有模有样地模仿演员的身段架势。

台上演的是千古忠义,台下续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后台化妆间里,几名青年演员正对着手机直播勾脸,一边细致地上妆,一边向网友介绍行头的讲究。评论区里,外出务工的武山同乡纷纷刷屏:“想家了!”“乡音一出眼泪淌啊!”据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的乡村公演新增设了电子字幕屏,意在让更多年轻人听懂戏文,演出直播也成为推动戏曲文化传播的常态化举措。

梆子声响彻渭河两岸,80多岁的戏迷康老爹来到后台,紧握住演员的手不肯放:“唱得好!这大戏一吼,冬天的冷就都被驱散了!春天的脚步就近了!”秦腔的余韵在风中久久回荡,唤醒蛰伏一冬的勃勃生机。戏曲文化走进群众、走进基层,既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打通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为增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筑牢乡村振兴文化阵地提供了创新经验。

2025-02-12 □本报记者 罗建森 1 1 文艺报 content78082.html 1 秦腔吼起来 日子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