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剧集的文学改编需找准支点

□易伟平

近年来,剧集创作的文学改编现象引人关注,剧作者从类型丰富、题材多样、文体多元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推出了《繁花》《三体》《人世间》《装台》《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驻站》等口碑与收视双赢的作品,更好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期待,同时也为更好把握剧集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首先,要在“文学”与“视听”的双向赋能中向更高远处进发。多年以来,文学与剧集的双向互动,既让文学原著获得了新的解读空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又为剧集改编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不过,文学与剧集在艺术目标上虽有相通之处,但肌理毕竟有别,各自皆有“是其所是”、独立于艺术之林的特质。因此,剧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也绝非亦步亦趋、完全照搬,而是择取原著的故事脉络、典型人物、特色语言乃至精神意蕴,进行符合视听艺术规律的再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剧集创作者应以视听思维观照文学底色,让剧集在文学筋骨与视听呈现的双向赋能中向更高远处进发。

比如,《三体》以视觉特效呈现“宇宙闪烁”“古筝行动”“三体游戏”等原著“名场面”,让瑰丽绚烂的科幻想象实实在在地映入观众的眼帘;《繁花》运用光影、色彩、构图、声音等视听手段营造极致的美学风格,赋予环境和人物以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发扬了原著的文学品格;《我的阿勒泰》在保留原著散文清新恬淡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明晰故事主线、增设人物、补充情节、强化戏剧冲突等方式,进行了更符合视听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诉求的改编,为观众领略阿勒泰之美提供了更为清晰可感的路径。这些剧集都依照视听语言的法则和规律对原著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审美再造,使其兼具文学与视听的双重魅力。

其次,要注意“调亮”原著的故事基调。剧集作为当下最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艺形态,能够以生动直观而又直抵人心的视听语言感染、温暖、鼓舞、启迪广大观众。与之相较,文学作品长于对时代生活深度、广度的深刻观照,对多维人性的冷峻审视,以及对个性化风格的极致呈现,其内容意蕴往往更为复杂多样,解读空间也更为丰富。因此,剧集创作者在汲取、转化文学作品时,要对其主题、基调、氛围进行适当的凝练、转化和升华,使其更适宜剧集在创作、传播上的特性。

比如,《繁花》淡化了原著中细密描绘的情感絮语,将叙事视野从饮食男女扩展至山河岁月、时代变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刻画人物的命运起落,令剧集增添了几许史诗气质;《装台》对原著悲凉冷郁的风格基调做出了改写,让观众在刁顺子一家艰辛却不乏温情、朴实中透着欢快的故事中看到了光明;《人世间》自原著“钢铁色、铅灰色的”故事底色中提炼出了明亮向上、催人奋进的暖色调,特别是以周秉昆、郑娟在雨中执手同行的画面终结全剧,产生了蕴藉隽永的意味。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原著故事基调、主题的合理转换与调整,能够拓宽观众的欣赏路径,有助于让更多观众走进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力量。

其三,要从生活深处“提取”文学基因。纵观中国电视剧史,优秀文学作品向来是剧集改编的沃土,滋养着无数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但文学改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同样需要有生活,那些完全寄希望于原著却对生活本身的万千风景视而不见的创作者,往往不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没有看清艺术的来处和归处。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创作者只有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将艺术之思投入人民的伟大实践,以敞开的胸怀、深邃的目光、赤诚的心灵去感知生命的光彩、体察生活的本质、领略生活的底蕴,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拥有深刻的情节、动人的故事、隽永的情感,以及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学创作如是,剧集创作亦如是,那些能够长留观众心中的精品剧集和典型人物,都必然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是创作者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驻站》里饱满的人物形象、扎实的情节设计,都来源于原著作者和剧集创作团队对驻站民警这一群体的深入采访和艺术提炼。《小巷人家》在原著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细节,让“忙碌”的缝纫机、“吃不尽”的蛇瓜、裂开的水泥地等场景丝丝入扣地融入了“小巷人家”的邻里故事。《我的阿勒泰》中,无论是原著作者基于对当地生活的敏锐观察而展开的艺术创想,还是故事之外剧集创作团队深入阿勒泰地区的调研采风,都为创作者提供了绝佳的启示。说到底,生活是作品文学性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是创作出好作品的根本法宝。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文艺评论小组)

2025-02-14 □易伟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78112.html 1 剧集的文学改编需找准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