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对城市做限定,不对城市文学的内涵做限定,城市文学不仅历史悠久,也包罗广泛。但一般而言,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所指相对明确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才首次出现,其背后的强大推力则是“四个现代化”必然带来的城市化进程。1983年,在北戴河举行的首届城市文学理论笔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探讨城市文学这个话题,将城市文学定义为:“凡以写城市人、城市生活为主,传出城市之风味、城市之意识的作品,都可以称作城市文学。”后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文学的发展走向纵深,也有人认为真正典型的城市文学需要在城市化已经全面展开、尤其是现代城市已经成型的情况下,才算真正确立,因此城市文学被认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一,城市化之路充满差异,关于城市文学的起点和内涵的讨论从未中断,但城市文学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城市文学相对于乡土文学的区别性特征等却一直是不可略过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也一度有人想要用“都市文学”来取代“城市文学”这一概念,以探讨更为典型的城市文学,但由于涵盖面狭窄,显然并没有奏效。
城市文学是与乡土文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没有乡土文学,也就没有城市文学的提法。城市文学的特征是在与乡土文学的区别中逐步得到确认的,二者互为他者,委实不可分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同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走向深入,城市化率不断提升,2023年底已达到66.16%,曾经稳固的城乡结构进一步松动,城市发展迎来新篇章。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空间的扩大,城市发展的深化等都意味着城市文学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新变从而冲击以往城市文学的既有范式。
新时代城市文学无疑取得了比以往更为蓬勃辉煌的发展,在表现新时代城乡巨变、捕捉人们思想和情感变迁、探索审美维度的城市形象等方面都有不俗成就。但也不可否认,新时代城市文学缺乏足够多的杰作,在呈现城乡互动的复杂性、表达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意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匹配新时代现实的巨大发展。从量上讲,城市文学的体量非常庞大,但从质上讲,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还不是那么可观。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城市文学仍在建构之中,城市文化也在建构之中。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在新的时代,期待更多作家作品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意识。
新时代的城市书写,要求进行写作范式的更新。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在如此强悍的农业文明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及城市文明,确实难以短时间内摆脱农业文明的塑造,从而形成某种混杂的文化景观。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我们的城市大多可以用“城市的物质外壳,乡村的精神内核”来概括,而我们的城市文化其实不妨说是“乡村化城市文化”。而且,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存在普遍的差异。不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异甚大,就是一般的小城市,也因为自身的历史基础和发展前提,而拥有不大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城市文学的发展情况和成就,而是应该区别城市文学的不同层次、种类与发展阶段,给出差异性甚大的个别评价。与此同时,要基于这样的复杂状况,建构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城市文学的美学标准。
如前所述,中国的城乡文化是互融互动的。随着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动,城乡交融的情形变得更加普遍。在当下以及未来一个长时期内,城乡混杂地带将是现实最为紧张和充满张力的地带。城乡混杂地带的文学,有可能成为新时代城市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希望所在。城市和乡土两种不同文化的不断碰撞、交叉和融合,有可能创造出最为复杂、激动人心的现实变化,从而给城市文学提供广阔书写天地。目前逐渐兴起的县城叙事、小镇故事等,某种程度上就是城乡混杂地带文学之一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城乡混杂地带文学可能的探索方向。
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进城市,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鲜活的进城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写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进入城市、直面城市,既接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机会,也承受城市竞争给予的诸多冲击。在我看来,晚生代专业作家的城市书写,尽管具有切身性,但缺乏真正的危机感,也没有耐人咀嚼的城市痛感,大多浮在城市表象上面,不能深刻地触动人心。而近年来涌现出的范雨素、胡安焉、王计兵等,却无不是将自己被城市化冲击的生命经验熔铸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他们的写作因为在个人经验和时代面影之间的有效勾连,长久地令人震动。2017年,《我是范雨素》一经在微信公众号发出就引发热议,其开头至今仍有敲打人心的力量:“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事实证明,当写作者带着鲜活甚至是充满痛感的生命经验去书写不可不面对的城市时,落下的文字才真正可能切己贴心,成为拥有精神或灵魂的存在。
对于仍处在城市化进程之中,注定不断遭遇城乡混杂地带的中国文学来说,刻意强调城市或乡土,对任何一面做本质化的理解和区隔,都将注定南辕北辙。城市文学的重心仍在文学,而文学始终要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现实和历史人与人、人与自身所处时代的关系,始终要在语言、叙述和想象等方面有所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文学并不区别于乡土文学或其他任何文学类型,城市文学的写作者要在自己的写作中吐纳整个社会的万千气象,不回避城乡互渗的混杂性,才真正可能成就大的气象,写出无愧于我们所置身时代的大作品。
作为研究者,也需要逐步确立一个基于中国城市经验的城市文学评价标准。在特殊性与普遍性永恒的辩驳之中,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核心,聚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经验和中国城市文学的独特历程,在思考新时代城市文学时,脚踏中国大地,注重中国经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