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受到文艺界代表委员的关注。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契合时代、契合年轻受众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其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熏陶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当代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今年的提案与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有关。在他看来,湖北是长江文化的关枢之地,境内长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能够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针对长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缺平台、缺载体、缺人才等问题,他建议加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长江文化研究与阐释,推动长江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什么样的文化,引导什么样的人,文化作用于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动力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熊召政表示,要讲好长江故事,让世界了解长江,加速推动长江文化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认为,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旅融合以及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大量生动的例子,而且越是依托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表达越能“俘获大众”,特别是“俘获年轻人的芳心”。他谈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就是一个鲜活案例。“80后”导演、编剧饺子对传统神话题材进行了新的挖掘,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此外,在今天的博物馆、非遗馆等场所,都可以看到利用新媒介、新技术进行的文化创新表达。《只此青绿》《黑神话:悟空》等文艺作品、游戏产品,由古村落打造的旅游景区等,都带给我们很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下紧密结合,以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为依托,通过崭新的形式和艺术语汇,在当下找到新的表达、新的诠释,进行新的演绎,进而实现艺术创作的转型与发展。”韩子勇说。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戏剧的国际化,本质就是以文化为根、科技为翼、青年为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在媒介、技术变革的时代,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才能做到“两个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在数字文艺领域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尝试。如聚焦传统文化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等,不仅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结合的“第二现场”播出技术在不断得到拓展应用,“AI+3D+即时影像融合”的技术赋能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新戏剧样态呈现新时代表达。“我们始终在寻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田沁鑫看来,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AI可以帮助艺术工作者搜集、分析现有资料,为创作提供参考和灵感;但同时,AI技术的本质是辅助创作的工具,在情感和深度的表达上还需艺术家认真把握,“要把控好人机协同的‘度’,真正做到既优势互补、又相敬如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谈到,“国潮”文化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积淀在中国人的血脉当中,好的国潮文化既能激起我们中国人‘血脉觉醒’的力量,又能激发大家的新鲜感、好奇感。当青年人看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产品时,是非常渴望拥抱的。当‘国潮’文化和青年碰撞,就能产生最美的文化成果。”蒙曼表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想法和需求结合好,“这样就会让人感到传统文化是有价值、有吸引力、有魅力的”。
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网络文创研究院院长蒋胜男认为,近年来,网络文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基因,坚持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她认为,针对目前网络文艺行业的不足,需要开展全国性、全领域性的行业教育、服务和管理。“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的中心环节,繁荣文艺创作、推出精品力作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聚力网络文艺多类型、多形态的精品创作,铸就时代的文艺高峰,需要加强专业化组织化引导。”她表示,当前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存在重流量轻质量、内容同质、类型跟风、精品不多等问题。“见招拆招”式的零散应对,难以对网络文艺创作生产进行清晰明确的导向引领。要始终把网络文艺精品化创作生产作为中心环节,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题材、审美等方面的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表达,才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网络文艺新篇章。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今年的提案之一,是聚焦如何借助网络直播提升传统艺术传播,让高品质的传统文化、高水准的文艺演出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引导网络文艺更加健康发展。在他看来,当今传统文化的传扬方式及渠道已由博物馆、演艺场等载体,迅速扩展至广播电视、互联网及自媒体和手机终端,受众主体也从中老年向青少年延展。“面对良好的网络直播平台支撑,秦腔、黄梅戏、豫剧、皮影戏等戏曲,相声、粤曲、陕北说书、苏州弹词等曲艺,古筝、二胡、琵琶、唢呐等器乐,这些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今的传承与传播效用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因此他建议,鼓励院团、剧团等专业机构“借助网络直播展示各自艺术风采,不仅能丰富文化消费供给、扩大演出市场受众、增加创作表演收入,更能够彰显传统曲艺独特的审美价值、唤醒传承学习热情、激发行业创造热情,继而激励产业良性发展,激活自身造血功能,激扬坚定传承信心”。
“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好地保护传承传统戏曲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课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表示,保护传承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关键在人。既要不忘本来,把宝贵的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保存下去,又要开辟未来,在传承中创新;既要通过“名师带徒”,建好专业队伍,也要重视群众基础,推动戏曲进校园、在年轻人中“圈粉”,厚植戏曲传承发展土壤。传统戏曲具有跨越时空、直达人心的力量,能做到古今对话、中外共情。要打造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这张魅力名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心、交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文艺工作者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推动好剧好展直达基层、走进群众,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华美的光彩。
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看来,近年来传统越剧新编所引发的“青春风暴”,展现了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每一代艺术家和演员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她表示,小百花在注重创作精品力作的同时,也重视年轻人才梯队的培养,“越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这也意味着要紧跟时代的审美,才能吸引年轻观众”。蔡浙飞建议加强戏曲新人拔尖培养的顶层设计,设立全国性、权威性的戏曲新人奖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应探索舞台艺术与文旅产品的相互转化,推动越剧与科技、旅游、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越剧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统稿:康春华,参与采访:路斐斐、王觅、教鹤然、康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