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就“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这一主题作了发言,并交流了对现代阅读方式、阅读生态的看法,以及对推进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建设的看法。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郑家建表示,关注儿童青少年就要关注他的成长,尤其是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阅读是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既是属于个体的小事情,也是对未来社会和未来人们产生影响的大事情。总体来说,如今的孩子都有很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条件,家长、学校和社会很重视推动儿童阅读。但今天的儿童阅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儿童读物的质量和选材不一,有时候由于课业的负担,儿童阅读时间不够充分。因此,郑家建在发言中谈到,要立足“国之大者”,打造引领价值的阅读生态;要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要推进“纸数融合”,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生态;要聚焦“家校社协同”,打造日用不觉的阅读生态。
进入新时代,我国书香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郑家建认为,可以从“见人”和“见事”两个方面来看。从“见人”的角度来看,经过这几年书香社会的建设,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变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也更加善良。从“见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向上向善的事件,比如慈善活动、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公共阅读等,这都表明了书香社会建设的初步成效。他表示,理想的书香社会建设,不仅要以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把所读的书与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当人人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收获的体验、所感悟到的价值观、所得到的美和善的洗礼,落实到个人行为中,惠及周围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时候,才能趋近于理想的书香社会建设状态。
为了建设理想的书香中国,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这不仅能够降低阅读的获取成本,也能够加速阅读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使得许多资源的配置变得更加便捷多元。其次是要为孩子的阅读留出时间,在“双减”政策下,减少学生的课程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把引导学生阅读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提倡阅读的同时,也需要优秀的读物供给。特别是适合儿童青少年的读物,要书写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贴近他们的价值观、想象力,适应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智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阅读真正的开卷有益。第三是关注阅读的引导与引领,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给予引导,列出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阅读的书目,也要建立评估阅读成效的调适机制,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要通过阅读脑科学、阅读心理学和阅读教育学的综合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相互促进的阅读关切与阅读实践。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进入大众日常生活,数字阅读也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引擎。在郑家建看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要在纸媒的数字化转型中与时俱进,推进“纸数融合”。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拥抱新的阅读形式。但数字化阅读并不等同于碎片化阅读,纸质阅读也可能读得很浅、很泛、很碎。数字化阅读会让人们获取阅读资源变得更加有效,让阅读资源的拓展变得更加广泛,使人与阅读的连接也更加紧密。拥抱数字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抛弃纸质阅读,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成为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两翼。人们在纸质阅读中获得的一些深刻的体会,可以通过数字化阅读来进行扩展,再把从数字化阅读中得到的回馈到纸质阅读中,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是所谓的“纸数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深度阅读。我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内在规律,并没有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仍然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试错,才能成熟与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全民阅读是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对塑造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涵养广大人民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民阅读不仅要继续开展下去,还要做出更大的成绩来,为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采写:教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