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歌唱家莫华伦有着丰富的经历。他生在北京、长在香港,后又迁居美国,最终回国,他的“离乡”与“归乡”之路,与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走上自信自强之路的步伐紧密相连。在西方观众眼里,莫华伦是东方版的阿尔菲瑞德(《茶花女》主角)、鲁道夫(《艺术家生涯》主角),而在海内外华人眼里,他则是把属于中国人的《凤阳花鼓》《我爱你中国》唱红世界舞台的中国文化传播大使。
“每当我在国外演出,总会有观众问我,香港回归后怎么样了?我总会回答,回归后的香港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今日香港更加安定、自由、团结、向上。”莫华伦说,香港、澳门正在更深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凝聚着高度智慧的“一国两制”实践也在不断丰富,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需求随之不断增多。如何让区域间的文化合作进一步密切,实现融合发展,让香港的年轻人更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莫华伦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作为生活在特区的文化工作者,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交流、艺术共鸣促进人心凝聚,特别是吸引香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莫华伦说。为此,过去的3年间,特别是去年以来,莫华伦几乎一直“在路上”。从新疆伊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从甘肃敦煌到重庆、贵阳、成都、武汉、郑州、太原、大连等地,他与一群香港青年歌剧演员,深入祖国各地,开启了一场以音乐为媒、以艺术为桥的“文化寻根”之旅。这一系列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导,名为“狮子山下”的音乐会,每次演出的尾声都会从《海阔天空》《东方之珠》《我的中国心》这些流行歌曲,一直唱到全场起立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无论是在阿勒泰、在雪山脚下,还是在高原清澈瓦蓝的湖水旁、在牧民家中,大家的眼中总是噙满泪水,因为每一次演出,他们脚下的舞台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祖国——我的家”。
中国音协香港分会前不久在深圳前海管理局成功注册,莫华伦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考察了协会和香港歌剧院在前海设立的“粤港澳音乐文化中心”。“那里的舞台太漂亮了,有一流的场地和设备。”莫华伦说。香港与深圳仅一河之隔,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将来香港的同行们可以更便利地去河对岸、家门口开研讨会、办大师班,甚至排练新戏。这对香港和深圳来说,都是一个互相促进、实现经济文化互补,并吸引更多文艺人才的绝佳机会。
未来,深港两地如何协同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前沿阵地,服务“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助力大湾区人文建设?莫华伦有自己的设想。比如,可以化繁为简,开设文化交流绿色通道,优化往来港澳通行证及签注制度,配套“文化直通车”通关服务,推动身份证“一证通行”,推动文化交流走深走实。结合春节、国庆节、香港回归纪念日、澳门回归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主办大型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演出演播的模式,覆盖更广泛观众。共同打造文化品牌,合作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展览展陈、文化旅游项目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联合成立文化研究院,从不同视角进行学术研究,凝聚共识。通过互相选派专业人员进行长期扎根学习、调研等方式,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院团、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三地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鼓励内地及港澳合作编撰文艺通识教材,纳入三地中小学美育体系选修课程;联合举办少儿文艺大赛、文艺展演等,激励湾区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感等。
此外,在文艺创作方面,他还建议可以将音乐剧、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列入未来重点合作目录,构建“音乐歌剧+科技”创新模式,共同推出数字化沉浸式歌剧体验项目。设计“歌剧主题游”线路,以涵盖演出制作、票务、衍生品、旅游等多个领域的音乐歌剧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设立“文化创新基金”,扶持中小型歌剧团体及原创剧目,设立大湾区文化数据枢纽,构建深港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等。
2027年将迎来香港回归30周年,莫华伦期待内地和香港文艺工作者可以联合推出系列原创歌剧作品,向世界讲述前海和香港互通的中国故事。他还期盼着能建立深圳前海歌剧人才学院,与香港演艺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歌剧表演、艺术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青年人才,同时推出深港青年文化大使计划,选拔优秀的青年代表参与两地文化项目的策划与执行。“艺术家的背后是祖国。”在莫华伦看来,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能够更容易地登上国际舞台,极大展现了我们国力的强盛与文化自信。将来,他同样期待大湾区可以邀请全球顶尖剧团来中国办国际歌剧节与赛事,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与国际合作,为大湾区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路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