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全国两会特刊

马慧娟:用书香和宣讲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马慧娟和当地学生在“泥土书香读书社”一起读书

“生命一直都是有限和短暂的,只有文字,可以被无限地传播和留存。就如同明月姐姐说的,我们不是为了要成为一个作家才去写作,而是为了用温暖的文字去暖人心。”这段话出自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作家马慧娟的自传体小说《出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农村女性如何走出宽阔的人生之路?在新时代又能有什么新作为?马慧娟在大西北的田野上,写出美丽的人生答卷。她用真挚朴实的文字,铺出一条走出深山的道路。她在大山褶皱间奔走忙碌,在文化普惠工作中忘我投入,打开更多村民看世界的视野。

马慧娟生长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黑眼湾村,初中毕业后,因为经济原因辍学,开始了务农生活。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她始终热爱阅读,渴望走出重重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00年,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国家的易地搬迁政策,她和黑眼湾村的村民们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2008年,她拥有了个人第一部手机,那时的手机还是带按键的,她就在手机上用力按出一篇篇短文,发布在QQ空间里。她敏锐真挚的文字打动了《黄河文学》《朔方》等期刊的编辑,她的散文也借助不同的媒介,从田间地头走进更多读者心田。她被读者称为“拇指作家”。2016年,她从宁夏来到北京,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写作,这圆了她多年以来心心念念的求学梦。在鲁院的40天里,她系统地向有经验的作家、评论家学习提升写作技艺的方法,明白了如何进行题材的深度挖掘。鲁院的求学促使她更好地写下去,写好她经历过的打工种地的生活,写好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们,写好新时代的农村和农民。她的写作故事在当地成为佳话。她激励更多的人去为自己的梦想拼搏。2018年,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之后,她再次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为了让身边的妇女儿童获得学习文化、开阔视野的机会,马慧娟在宁夏红寺堡区玉池村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读书社的各种活动之中。成员们经常同读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在书香里找到农事生活之外更多的愉悦。现在“泥土书香读书社”已成为红寺堡区文化宣讲和法律普及的阵地。马慧娟常常跟村民们讲三句话。第一句是“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红寺堡区是移民区,村民们受惠于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从贫困的山村来到这里,共同建设更为富裕的新生活。马慧娟希望村民记住自己的来处,感恩党和政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喜人巨变。第二句是“妇女能顶半边天”。马慧娟敏锐地察觉到,当地妇女在家务操劳中,经常被称呼为某人的妻子或母亲,以至于自己的名字最终被淡忘。她希望村里的妇女都能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意识到她们的身份不仅是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更是独特的自己。马慧娟告诉身边的姐妹们:“我们创造的社会价值、家庭价值,丝毫不亚于男同志。”第三句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她鼓励村民们重视教育,悉心培养孩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马慧娟现在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她在深入调查基层妇女的日常生活时,发现基层妇女的维权意识较为薄弱,维权困难,于是她发起一次次宣讲,在温馨书屋,在农家院落,在田间地头,在乡间集会,普及法律法规、讲解时事政策,较大规模的宣讲已达七八百场。前两年在一场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题的宣讲会上,一位妇女起身向马慧娟发问:“你向我们讲有什么用,这部法不应该讲给男人听吗?”马慧娟听后深受触动,并意识到宣讲的方向需要调整。此后她在宣讲会前会向组织方说明,希望有更多男性来参加普法活动。马慧娟在宣讲过程中不会逐字逐句念法条,她总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阐释法律法规条款的具体内涵。在马慧娟看来,之所以一遍遍地宣讲,是因为普法是细水长流的事。她有一份信念:“就像推广全民阅读一样,普法宣讲需要久久为功。一年四季都要去做,此后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要一直做下去。哪怕一场宣讲来了100位听众,其中只有50人听进去了,这场宣讲都是成功的。它的作用可能会在下一次宣讲,或更远的以后呈现出来。”

马慧娟从书籍中获得文化振兴乡村的密码,她也在田野里看到产业振兴乡村的希望。今年马慧娟特别关注地理标志的产权问题,她就地理标志管理提出立法建议。宁夏滩羊、中宁枸杞是享誉当地并闻名全国的农牧业产品,马慧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外省的羊肉产品会冒充宁夏滩羊,给市场带来不良影响。她希望从立法的角度,使地理标识产权有更完善的法治保障,进一步规范市场。(张昊月)

2025-03-12 1 1 文艺报 content78446.html 1 马慧娟:用书香和宣讲点亮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