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新闻

八方文讯

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在京举行

3月7日至9日,由《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系列活动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原副主席高洪波,作家周大新、梁晓声、鲍尔吉·原野、乔叶,《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下半月》执行主编蒋建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等100余人参加。

会上评出并颁发年度散文奖。其中,张锐锋《古灵魂》、张忠义《我们这家人》、宁肯《戊戌:一个人的现场》、傅菲《泥俑》、王昆《去往马攸木拉》、何锡联《盐河西岸》、段华《此山最相思》、何正良《汨罗江之爱》、杨满沧《杨满沧散文小辑》、邓应胜《阿嫫的河》10篇(部)作品获一等奖,另有多位作家的散文作品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现场还颁发了“十佳散文集奖”“十佳散文奖”。活动期间,与会作家和刊物主编为散文写作者作了专题讲座,散文朗诵会等活动同期举办。(黄尚恩)

“译介北京”专架亮相2025年伦敦书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伦敦书展上,中国联合展台特别设立了“译介北京——北京文学系列外文版海外专架”,受到众多欧美作家、出版人及读者的关注。该专架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老舍文学院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精心挑选了老舍的《猫城记》(土耳其文版)、刘庆邦的《麦子》(罗马尼亚文版)、张之路的《吉祥时光》(英文版)、周晓枫的《星鱼》(英文版)、徐则臣的《北京西郊故事集》(阿拉伯文版)等16位北京作家的24部外文版作品进行展示,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内容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北京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在北京市文联、老舍文学院和中图公司的紧密合作下,已推动35位作家的42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本届伦敦书展是“译介北京——北京文学系列外文版海外专架”的首次亮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北京文学与国际出版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据悉,“译介北京”专架今后还将在突尼斯国际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知名书展上陆续登场,持续拓展北京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王 觅)

甘肃平凉组织基层作家“驻村”创作

为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号召,甘肃省平凉市组织开展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暨作家“驻村”行动。活动于2023年9月启动,由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联牵头组织,平凉市农业农村局协助提供“驻村”点,平凉市作协具体招募中青年作家参与,每年在平凉市所属7个县(市、区)各选定2个美丽乡村点,开展作家“驻村”创作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已有27名中青年作家深入乡村,用小说、诗歌、散文的方式书写山乡巨变,带动平凉市基层作家创作文学作品50余件、逾20万字,对赋能乡村振兴、宣传和推介平凉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该活动将持续到2026年,届时55名“驻村”作家书写美丽乡村的文学作品将与读者见面。

话剧《谁在敲门》在渝首演

3月16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指导,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在重庆大剧院首演,在方言俚语的烟火气中铺展出一幅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画卷。

《谁在敲门》改编自罗伟章的同名小说,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城乡融合的宏大命题,用一扇门串起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城乡风貌的焕然一新与恒久闪耀的人性光辉。剧中的场景设计独具匠心,通过舞台局部写实,巧妙展现了川东不同地点的独特风貌。敲门声这一重要意象贯穿始终,叩问着台上角色和台下观众的心灵。该剧由喻荣军编剧,王筱頔执导,王弋、李淼、李成龙、姚东伯、方勇、孔斐、刘毅等主演。

据悉,该剧重庆站演出将持续至3月20日,此后还将于3月27日至29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 (王 觅)

电影《潮》展现钱塘江的“护地传奇”

3月11日,首部聚焦“围垦”题材的电影《潮》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影片以杭州萧山围垦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钱塘江畔、饱受潮灾困扰的沙地人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抵御潮水、合力围江造地的故事。

《潮》由浙江潮都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传媒学院等单位出品,万波编剧、执导,徐小明监制,王铮、陈雨浓、刘陆、王艺荻领衔主演。主创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了解萧山围垦这段历史,以影像的力量展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杨茹涵)

2025-03-19 1 1 文艺报 content78572.html 1 八方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