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世纪末,席勒在德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中提出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人性完整,认为审美教育能够调和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金元浦教授主编的《艺术鉴赏》以审美与化育为核心命题,探讨艺术在形塑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人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此书是在1999年出版的《美学与艺术鉴赏》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一部面向通识教育的美学教材,既延续了前作的理论基础,又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新视角。该著在系统梳理艺术本质、门类特征与鉴赏方法的同时,强调艺术对人的精神的塑造作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关切。
全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体论视角,在开篇讨论了美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艺术不仅是现实的反映,更是一种“典范性的审美形式”,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能够超越现实、提升人的感知与认知层次。在论述中,通过跨文化理论对话,深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作者在论述中融汇了苏珊·朗格、罗兰·巴特、马尔库塞、科林伍德等西方美学家的观点,同时借鉴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中国传统美学典籍。这种中西理论的对话不仅拓宽了艺术鉴赏的维度,也使全书的学理基础更为扎实。
全书体系完整,从历史演进到现实发展,从中国艺术到世界艺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既从整体上把握艺术的本质,又通过具体门类艺术的分析呈现艺术发展的脉络,使读者能够形成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具体说来,绪论和第一章围绕“何为艺术”“艺术如何鉴赏”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观赏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为艺术鉴赏是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艺术的意义在主客体的交流中不断生发。接着,书中专设章节探讨中国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审美特征,着重阐述以“意境”为核心的艺术生成与鉴赏方式,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美与善、情与理、认识与知觉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在虚实相生中,以体悟为方法,以境界为追求,是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法门。随后,书中分类介绍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分析它们的基本特点、发展脉络、鉴赏方法等。
时代对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中,作者敏锐地观察到技术驱动下艺术发展的新特征,并专设“数字时代的新型艺术”一章,系统梳理了技术变革如何塑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探讨了其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书中提炼了新型艺术具有技术性、非物质性、去中心化、非线性、沉浸性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带来的审美转向。
为了让理论阐述更加生动,书中举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作者在案例选择上兼顾传统与现代,既关注传统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又涵盖了近年来新涌现的文化案例,如舞剧《只此青绿》、舞蹈《唐宫夜宴》、“云游敦煌”项目等。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反映出技术变革对文化保护与重塑的重要作用。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被激活、再造,并以新的表现形态融入当代人的审美经验。这些论述,使该书在传统艺术教育教材的基础上更具前瞻性,有助于读者理解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延续其生命力并焕发新的活力。
该书在结尾部分提出“在艺术审美中实现化育”这一重要命题,即走向审美的生命境界,思考艺术与人的存在、生命生活的意义的关系。审美不仅是对美的感知,更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对美的体验与领悟,使人在艺术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书中强调,审美化育旨在培养和谐的精神人格,引导人的积极向上的行为。这一观点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深远意义。
《艺术鉴赏》延续了金元浦教授一贯的学术关切,在时代变迁中思考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了对审美化育的坚持和对艺术发展的前瞻性观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艺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