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影《昆岗的号角》

讲述新一代兵团人奋进的故事

□张 凡 张锐芩

近年来,兵团题材电影不断挖掘新的素材与观照视角。影片《老步枪》着重刻画兵团老一辈艰苦创业,开垦荒漠变绿洲,彰显兵团精神根基;《伊犁河谷》围绕第一代屯垦戍边军人的爱情悲歌,将镜头对准屯垦戍边背景下的人情与人性;《我们的青春岁月》聚焦20世纪60年代上海青年奔赴兵团奉献青春,再现激情燃烧的戍边故事。而作为一部新近的兵团题材电影,《昆岗的号角》聚焦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基层连长姚必成等平凡人物为叙写核心,借他们推动农业机械化的经历,以小见大展现兵团发展,其间不避讳矛盾冲突,使人物鲜活真实,“军号”等意象的运用,将兵团三代人的梦想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相连,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对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容的兵团精神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悟。

电影主人公姚必成作为继承兵团老一辈“屯垦戍边建设美丽家园”的“兵二代”代表,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战争年代走来的他,带着军人的坚毅和对国家的忠诚,投身火热的兵团建设。当初,频繁的风沙、干旱的气候以及寸草难生的荒漠等恶劣自然环境并未使姚必成产生退意。作为副业队队长,面对贫瘠的土地、简陋的条件和各种人际关系,他也从未退缩。他如同坚韧的磐石,始终坚守在建设一线,组织队员应对困难、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姚必成具有领导者的果敢与智慧,在日常劳作中,他清晰地看到人工采棉的效率低下。采棉时节大量的人力投入其中,从早到晚在棉田里忙碌,却收获甚微。姚必成富有远见地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兵团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先于他人做出成立农机合作社这一关键决策。他毅然决然辞去连长职务,解散副业队,号召同志们参与农机合作社中,寻求新的生计。当遭遇战友马忠武的误解、农机公司创办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时,姚必成主动沟通和解决,宽容谅解了马忠武,并向众人介绍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四处筹措资金。影片中这些情节的设置,使得姚必成这一人物形象极具层次感,从而让观众们能够透过银幕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荧屏人物。

作为新一代兵团人的代表,姚晓雪的成长历程扣人心弦。姚晓雪幼年丧母,一直在缺爱的单亲家庭中随姑姑长大,她对父亲心存怨恨。然而,当她毕业后再回家乡之时,兵团的发展变化和兵团人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她,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流淌在她血液里的兵团情重新被唤醒,姚晓雪逐渐理解父亲和兵团的真正意义。

姚晓雪将自身所学投入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中,她凭借自身农业机械自动化专业背景,在农机修理方面展现出专业的眼光与素养,能够精准洞察机械故障的根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同为新一代兵团人代表的韩念春,他创办的兵团企业研发出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韩念春和姚晓雪在遇到技术难题时,毫不退缩,尤其是在遭遇采棉机起火的重大问题时,他们更是不分昼夜地研究,凭借专业技术和不懈努力,成功找到问题根源,并制定出可行的改进方案。在姚晓雪和韩念春身上,反映出兵团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弘扬,他们主动接过时代赋予的使命,体现了新一代兵团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思想变化与人生抉择。

影片通过出色的视听语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盛宴。银幕上,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洁白的棉花田、整齐行进在棉花地的采棉机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画卷,既展现出新疆特有的地域风貌,也展示出兵团农业现代化的规模气魄。艰苦的劳动场景、简陋的居住环境等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兵团建设初期的艰辛与不易。文化符号的运用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号角”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它不仅是战斗的冲锋号、集结号,更是一代代兵团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指引。在一场沙尘暴发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众人内心充满恐惧,萌生出退缩的想法。可就在此关键时刻,姚必成策马赶来,吹响了号角。“呜——呜——”低沉而雄厚的号角声,在空旷的大地上激扬回荡,大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这里的“号角”同样昭示着兵团人特有的“兵”的属性、展示着兵团所承载的独特功能、预示着新时代兵团精神再出发的深刻含义。姚必成的办公室里放着他父亲留给他的“号角”,这也时刻提醒他作为兵团人肩负着“奉命终身”的使命。姚必成将“号角”的故事讲给女儿姚晓雪听,姚晓雪因此更能理解父亲。可见这种文化符号和关键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影片主题的表达更为深刻与生动。

(作者张凡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锐芩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5-03-26 □张 凡 张锐芩 电影《昆岗的号角》 1 1 文艺报 content78646.html 1 讲述新一代兵团人奋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