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之际,3月26日,新时代文学馆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郭哲,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河北省作协一级巡视员张勇,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广东文学馆负责人刘春,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部主任秦素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冰心文学馆馆长黄文明,山西文学院(山西文学博物馆)副院(馆)长王国伟,以及学者陈子善、陈平原、程光炜、孙郁、解志熙、杨扬等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参加。
在研讨会上,王军谈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建馆40周年之际,围绕“回顾与展望”主题举办了系列活动,还首次展出朱自清衣箱、唐弢书椅、老舍原声录音等珍贵藏品。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中国现代文学馆优先开展书稿、书信等核心文献的数字化工作,目前馆藏已实现10%的数字化转化。与会的其他博物馆、文学馆相关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比如,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学资源,进行特色化的布展;将最新科技手段运用到布展之中,让观众能够更有沉浸感等。
文学馆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和作家手稿的存放地,更承担着文化传播、以文化人等多重功能。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学馆的未来发展,从地方化探索、展览创新、学术人才培养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探讨。谈及如何实现展览创新,有专家建议,文学馆可以从文博界借鉴经验,加强文物保护、数字化管理、文创开发,通过高品质展览、数字化展示和文博类项目,让观众真正实现亲近文物,走进历史。同时,文学馆的发展应着力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突破“藏于深闺”现状,要活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云展厅,积极进行文创开发、馆际联动及宣传推广,让文学遗产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吸引年轻群体感知作家精神世界与创作历程,让参观文学馆成为文旅新选项。
文学馆不仅是收藏文学遗产的空间,也应成为推动文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与会专家建议,文学馆应进一步强化学术职能,推动研究出版和人才培养。以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例,其评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建立客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制度等举措,以实践证明了拓展文学馆功能方面存在的广阔空间。此外,文学馆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设立长期研究项目,使馆藏资源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数据。文学馆可借助高校的研究能力,让更多沉睡的馆藏资源被发掘和分享,从而形成更具特色的学术联盟。 (邓洁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