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红军转战中国大地,用巨大的勇气、坚韧的毅力、超凡的智慧、无畏的牺牲创造的人类军事奇迹,闯出的一条革命生路,铸造的一座精神丰碑,谱写的一曲旷古史诗。
岁月长流,精神不朽。长征精神不仅是鼓舞中国红军克服千难万险赢得长征胜利的动力源泉,而且自长征胜利后就逐渐结晶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种,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新长征的强大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所以,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文艺创作是发掘、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长征时期,文艺作品便成为激励红军战士奋勇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征程中,文艺更肩负起记录长征壮举、铭刻长征史诗、赓续红色血脉、传扬长征精神的历史使命,先后涌现出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革命民歌《十送红军》、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电视剧《长征》等经典文艺作品。
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既需长征故事的磅礴激励,更需长征精神的深层滋养。这要求文艺工作者须以历史自觉为根基,在前辈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创作出与新时代使命同频共振的精品力作。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虽催生了一批主题创作,但相较于历史纵深与现实诉求,仍存在艺术表达与精神深度的双重落差。
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提醒我们,长征主题文艺创作,必须要上升到精神的维度上,以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展现伟大的长征精神,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现象,不见精神。一些长征主题的作品场面宏大,效果一般,就是因为抽离精神,铺排场面。
与长征精神相关,长征主题的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中国道路的意识。长征就是一场艰难的寻路之旅:寻找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寻找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寻找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寻找“愚公移山”、摆脱贫穷落后、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红军战士一步步趟出来的那条血路、生路,是中国道路的绝佳缩影,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故事、无尽的情感、无穷的理想,以及无上的光荣与梦想。
与中国道路相关,长征主题的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格”意识。中国革命的根本使命,是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泥淖中彻底解放,将“沙聚之邦”重塑为现代文明国度,就是要使中国人踔厉奋发,“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要建设新文化、新文明,进而培养现代人格、革命人格。这种现代人格、革命人格既在长征中得到血与火的极端焠炼,也在其时表现得最是光彩照人,无论领袖人物,还是普通士兵,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格”,就那么活灵活现地在时光中,等待着艺术家的慧眼去发现,等待着作家的妙笔去书写。
长征主题文艺创作,除了思想意识要升维,美学上也要升级。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奇观与视觉史诗,急需与之匹配的卓越艺术呈现。长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陷入审美困境的深层症结,正在于将题材价值等同于艺术价值——认为崇高主题必然催生精品佳作。实则缺乏精湛的艺术呈现、完美的形式建构与高级的美学追求,任何历史素材都难以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
传统艺术媒介或许难以完整捕捉其双重震撼,但现代科技的突破性发展、传媒技术的革新迭代与影视工业的体系化升级,正为重构历史奇观提供多维度的技术赋能。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深入挖掘长征的精神内核,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就能让长征故事焕发新生。当无人机编队在空中重现四渡赤水的精妙战术,当VR技术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湘江血战的震撼,这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或将催生属于“Z世代”的“新长征叙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