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共同营造面向文艺实践敞开的批评生态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3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山东大学、山东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系列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其间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会、《新时代文学批评丛书》发布会、新时代文学批评研讨会、赵德发《大海风》研讨会等活动。

王彬彬《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吴秀明《当代文学史“下限”及其相关史料问题研究》、贺桂梅《〈杜秀兰〉与一个富于历史心理深度的“新人”》、张均《“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刘艳《抵近现实的悬疑套索与三副面具下的谎言人生——评蔡骏悬疑推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谎言之子〉》、李静《“国家文学体制”与中国观的更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2014-2024)》、程旸《孙少平论》7部作品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据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自创刊起即设立年度优秀论文奖,旨在鼓励和培养当代文学研究人才,激励学人积极介入当代文学研究现场,截至目前已连续评选5届、共37人获奖。

《新时代文学批评丛书》由吴义勤担任主编,收录30位资深文学评论家新时代文学批评文章,共30卷,约800万字,汇聚了“60后”“70后”“80后”30位批评家的智慧结晶,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承接新世纪之初该社出版的“e批评丛书”,形成了跨越近30年的批评史序列,呈现了几代批评家的代际接力,既是对新时代批评实践的学术建档,也是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有力建构。

新时代文学批评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AI技术革新与新时代文学批评”“新时代文学批评的融合样态与跨界传播”“新时代文学批评的问题与挑战”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面对AI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播方式的多元发展以及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文学批评自身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文学批评需要重新检视文学本体与精神资源,从具体的环境出发,以生命诗学和美学促成文学批评的可感、可信、可流传。文学批评工作者要关注能够影响时代审美格局的作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关切文学现场,加强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结与互动。坚持导向正确的批评理念,形成个性独具的审美判断,融汇真实有效的批评经验,共同营造面向文艺实践敞开的批评生态;注重中国古典文艺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与再造,不断开阔视野,扩大文学批评的外延,让更多读者共享文学生活,进一步增强批评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也要回归文学本体,思考文学何为、批评何为的基本命题。文学批评不要随着概念、术语的更迭不断游走,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关键词”和新变化,批评要有定力有实效有力量。

《大海风》是赵德发积淀数十载,融合其生活经验、思想历程和文学追求的重要创作,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作家出版社2025年重点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清末民初胶东实业家邢昭衍从渔民到航运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的理想实践。与会专家认为,该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历史风云与海洋文明相结合,融惊涛拍岸的航海传奇、斑斓多彩的渔家风情与民族危亡之际的血性抗争为一体,生动展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是一部富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学美感的优秀作品。

2025-04-09 1 1 文艺报 content78791.html 1 共同营造面向文艺实践敞开的批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