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大幕徐徐拉开之际,河北青年作家贾大山闪亮登场。1977年,其短篇小说《取经》一经面世便大获好评,毫无争议地斩获了1978年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先后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短篇小说佳作并多次获奖,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天妒英才,1997年2月20日,年仅54岁的贾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综观贾大山毕生创作,其作品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笑与泪、歌与哭等方面有颇多建树,使得他在当时的同类作家中别出一格。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他英年早逝,加之作品量也不算大,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如果不及时地对其创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与研究,这位优秀作家及其创作很可能就会被后人所遗忘,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学骏潜心多年创作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这既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也是第一部对贾大山整体创作带有某种“抢救性”的系统研究专著。
袁学骏分别从“语词交响与修辞大观园”“结构、情节与叙述方式”“基本体式与审美意境”“人物形象的长廊”“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地方风情与文化蕴涵”等六个角度对贾大山的小说创作展开全面研究。全书系统地探讨了贾大山小说文本的语言、结构、情节组合和叙述方式等文体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谨严精神,归纳了其小说中的各种人物谱系,挖掘了其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剖析了其文化内涵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正确评价了贾大山小说具有历史、时代、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认定其在同期作家中风格独特而唯一,所以必将以“不倒的字号”而“长留人间”。
为完成这部专著的创作,袁学骏做了大量功课。比如书后所列示的中外相关参考书目就多达95种,各种文学作品或作品集总计45种。与此同时,所有的研究也都是紧紧贴着贾大山创作的具体文本展开,在这部专著中共出现了10份表格,有关人物形象分类的5份,有关作者情感态度的2份,有关作品文体风格的3份。凡此种种,莫不显示出袁学骏做学术研究的扎实与细腻,从学风到文风莫不如是,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