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儿文艺

“在纸上长出一片生生不息的田”

——评李姗姗《米仓山下一块田》

□苏 勇

《米仓山下一块田》,李姗姗著,重庆出版社,2024年12月

李姗姗的新作《米仓山下一块田》以四季为轴,建构了一个既扎根乡土又跨越时空的精神原乡,不仅是儿时记忆的深情回眸,更透过烂漫无邪的儿童思维与视角,带着晨露的田野笔记方式,让土地伦理自然生长于童趣中。该作融哲思、诗意、生态于一体,丰富了儿童文学的乡土版图。

以思辨之“光”,照亮儿童文学乡土边界。该作一共收录了20篇散文,以乡村孩童的纯真视角与生命情感,将自然、劳动、成长等话题熔炼于一炉,提炼出饱含思辨意味的生活真谛。这种寓思辨于生活经验的书写方式,不仅拓宽了儿童文学的书写边界,也使小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涵养哲思、启润心智。

“没有肥球的臭,哪来面团的香。”该作开篇将这一质朴的农谚演绎成一堂生动的哲学课。当10岁的姗丫头面对粪肥顿生畏难怕累之心时,爸爸富有启示性的话语及时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她明白只有现在脚踏实地耕耘,才会有以后满满的收获。当姗丫头从最初的嫌弃到化身为“开心的屎壳郎”时,认知上就完成了从偏见到生命体认的升华。《写在水田里的字》将插秧同写字两件事建立起内在连接。在舅舅的示范下,插秧变成了在水田里写字,只有将稻谷插得直、均匀,才能长得好。姗丫头既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又收获了播种的喜悦。《花瓣的加法和减法》将花朵初秋的绽放与晚秋的凋零组织在时间的运算中,使得对不确定的未知有所好奇、恐惧的孩子们,有了全新的生命感知。在自然的“加”与“减”中体悟到生命轮回与转化的哲思。《风穿过山间就变绿了》中,作家借助一场误会,引领孩子们登上心灵自省之峰。姗丫头愤而登山,手中的枯树枝拍打杂草之际,内心陡然涌起对微小生命的愧疚。这些卑微却始终昂扬的杂草,不仅给了主人公勇气和力量,也使姗丫头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敬畏生命。作品为孩子们的生态观、生命观注入了尊重与包容的底色。一个个平凡却又满含哲思的故事,使小读者置身于米仓山下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在四季更迭间,感悟成长真意。好的儿童文学并非悬浮于虚幻缥缈的云端,它扎根于滋养生命的厚土,隐匿在那些充满希望和勤劳的清晨。

以诗意之“梭”,编织儿童文学乡土绮梦。李姗姗以充满诗意的文字在米仓山下重构了一座守护童真的精神高塔,以童眸为棱镜,将乡土基因折射成漫天霓虹。鞋印是散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符号,春播篇里,姗丫头用自己的小脚丫丈量着爸爸的鞋印,并在对比牛羊的小脚印后,生出“爸爸的鞋印才是最伟大的”的感慨;冬藏篇中,姗丫头踩着爸爸的脚印,“每一步都是暖和的”。鞋印作为人与土地互动的明证,既承载着乡土“脚踏实地”的生活哲学,又凝聚着特殊的情感与记忆。川北多雨温润,鞋印成了地域文化的隐性标识,这一意象串联起时间、亲情、记忆与文化等,成为作家构建“乡土亲情羁绊下的成长足迹”主题的微观切口。《火柴盒里的秘密》将换牙的童真与许愿的期许藏于火柴盒,这个小小的容器承载着孩子的梦想,在和伙伴的互动中,乡村孩童质朴纯真的友谊也如夏花般绚烂。哑婆婆的“啊”字在《不只是一个字》中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学张力。这个被现代语法体系判定为“无意义”的语气词,在善解人意的姗丫头眼中,成为包含问候、担忧、欣喜的载体。作家用真切的乡土情感、细腻且充满力量的笔触,写下粪土、家书、汗水、鞋印、旧校服等这些看似粗粝、极易被忽视的生活要素。这些凝结着情感与独特生活方式的要素代表了浸润着诗意的乡土日常,携带着生活的本真、生命的奥义,经由阅读,小读者得以触摸乡土的温度、感受成长的力量。

以生态之“泉”,润泽儿童文学乡土心田。该作不仅是乡土川北的微型生态志,也是献给数字时代的绿色牧歌。当城市的孩子们日渐患上“自然缺失症”时,米仓山的孩童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四季轮回中书写着最为真切的生态宣言。春播篇中,父辈们对土地的敬畏以及对子女们浸润式的生命教育,使孩童的认知根系深扎于沃土。土地是情感记忆的存储器,当爷爷的手摇风车唱出“麦粒的歌谣”,传承与眷恋便在那悠悠旋律中缓缓流淌。夏花篇则以微观物象构造生态叙事。为了对姗丫头代笔写信表示感谢,幺婆婆将跨越季节的五个核桃送给了姗丫头,承载着真切而朴素的温情与暖意。亮娃用烟盒裹卷铅笔头,生动展现了“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再生”。秋收篇中,大自然化身为一座丰富的矿藏。穿梭于山林间的“我”,寻觅着过路黄、车前草等药材。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成为“我”实现愿望的钥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小小的身体也蕴藏着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孩子们让红薯藤变成了“绿宝石”项链,这一充满童趣的创造性游戏诠释了孩子们都潜藏着一颗感知美、创造美、命名美的诗心。冬藏篇的田地,像人一样有生命,也需要休息,并且重新吸收能量,而休耕的田地成了“麻雀的家”。这表达了作家对休养生息的生态智慧的尊重,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乡村生活,也为与自然逐渐疏离的现代人提供了别样的可能与参照。

在这部作品中,生态已然融入每个生命的肌理中,成为与生俱来的“生存语法”。作家以儿童内在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意象、充满童趣的故事,构建起“土地-文字-心灵”的三维精神坐标,提供了想象别样世界的可能。作品以思辨的语言与深刻的生态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现代性的镜子,也为儿童文学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正如书中所言:“有些东西虽然暂时不见了,但不是真的不见了,它们变成了记忆,变成了词语。”李姗姗用诗意的文字让乡土记忆重新显影,在纸上长出一片生生不息的田。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2025-05-09 □苏 勇 ——评李姗姗《米仓山下一块田》 1 1 文艺报 content79172.html 1 “在纸上长出一片生生不息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