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油画与转描营造的奇观

□李 萌

实拍素材与绘画对比

工作室场景

PAWS工作台

2014年,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的一则众筹信息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注意力:来自波兰的多洛塔·科别拉和休·维尔什曼试图用手绘油画的制作方式,模仿梵高的画风来制作一部动画长片。他们众筹的目的是为了雇佣更多的艺术家,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参与电影的绘制工作。在2017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在首映后获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其实早在《至爱梵高》之前,前苏联艺术家亚历山大·彼得罗夫就在玻璃架上用手指和油画颜料涂抹,绘制并拍摄出效果惊艳的油画动画片《老人与海》和《春之觉醒》,后者在动画语言与油画材料的结合上做出了更大胆的探索。彼得罗夫将视听语言中的转场进行改良——凭借油画颜料的混合、流动与扭曲,恰当地表现了不同场景之间的随意切换,营造出油画媒介在银幕上特有的视觉奇观。

对于《至爱梵高》而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用梵高的画风完成了整部动画。实际上从动画角度来讲,用梵高的绘画风格来制作动画难度是很大的:在动画制作中,除了不动的背景部分,画面中活动的角色与道具均需要分层逐帧绘制。因此对《至爱梵高》而言,手绘油画不仅因无法分层而导致工序烦琐,并且颜色与线条的轻微晃动也会在帧与帧之间造成画面不停地闪动,从而造成观看的不适感。因此,《至爱梵高》与彼得罗夫制作实验动画的创作思路完全不同:这不是一部艺术动画短片,而是一部工作量巨大、需要多人协同作业的商业油画长片。

组织125位画家在两个国家的3个工作室进行绘制,在绘制前需要6周时间进行训练以熟悉梵高的画风和项目流程,花费4年多的时间,其中还原了94幅梵高的原作,影片由65000幅作品组成。《至爱梵高》因为这一独创性的举动,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及众筹成功。而巨大的制作难度以及技术所导致的周期紧张,都被导演多洛塔·科别拉和休·维尔什曼运用智慧巧妙地解决了。

为了协同125位并无动画制作经验的画家进行异地合作,《至爱梵高》在制作中使用了“转描”(rotoscope)的制作技法。所谓“转描”技术,就是创作者先进行动态真实素材的拍摄,再在工作台上将素材进行逐帧描摹。早期应用转描技术的有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还有万氏兄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至爱梵高》在花费12天拍摄了真人素材后才进入油画的绘制环节,导演本人戏称这比拍摄一部肥皂剧的时间还少。当然,画家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根据实拍影像用梵高的画风重新描摹,他们经常结合梵高的画作和实拍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绘制——梵高的画面经常出现非常规透视的现象,这显然与他作画时经常移动位置以看清场景全貌有关。

另外,制作组还使用了自行设计的PAWS(Painting Animation Work Stations,意即“绘制动画工作站”)系统来帮助画家:这个经过特殊设计的工作台包括一台投影机、一个参考监控屏幕、照明设备及画架。拍摄好的素材通过投影机投射到画布上,演员的轮廓经过技术处理后只剩下边线,而这就为画家的绘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证平均40分钟完成一幅油画的制作速度。

电影在国内上映之后,获得了艺术爱好者与动画专业人士褒贬不一的评价:艺术爱好者对梵高作品的动画化充满期待,而动画专业人士则对影片的制作方式颇有微辞——他们认为,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将事先拍摄好的真实素材用油画重新描摹,这种做法与绘图软件中修改照片的滤镜功能别无二致,更有人称之为“人工滤镜”。在部分专业人士眼中,“人工滤镜”不仅毫无创造力可言,更是对梵高探索精神的亵渎,毕竟——“梵高不是滤镜”。但不管怎样,当在大银幕上看到梵高的油画真的动起来时,笔者还是为这一视觉奇观感到激动不已。或许从动画创作的角度而言,这部影片并不完美,但导演的初衷或许并不是创作一部动画美学先行的动画片——因为有时候,形式的探索本身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至爱梵高》的开篇段落——

摄影机从一片浓雾中缓缓下移,梵高笔触下的星夜不断地翻滚涌动,令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情感强烈而细腻的画家眼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此疯狂和肮脏,但也如此美丽和真实……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制作并不像梵高绘画时一样充满非理性,而是一个成功的、经过科学管理的、把控严密的现代工程,而这也恰恰体现出《至爱梵高》导演的过人之处。

2018-01-17 □李 萌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1 1 文艺报 content2392.html 1 油画与转描营造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