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外国文艺

《三块广告牌》:愤怒高压下,悲悯浮现

□刘小娟

《三块广告牌》电影剧照

《三块广告牌》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三块广告牌》电影海报

《三块广告牌》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我第一时间买到《三块广告牌》的电影票,影厅几乎坐满,百人左右。大屏幕上,失去女儿的母亲直视画外,额角沾着泥土,面露哀戚,就像盯着我一样。领受着电影里拳脚相加的暴力和无处不在的粗口,我被卷进层层激荡的矛盾冲突,心情随之起起落落。这些人最后怎么办啊,怀抱冲天怒火,似乎没有解脱之道。

集导演与编剧为一身的马丁·麦克唐纳,以他独有的黑色幽默与荒诞,让故事随愤怒摆荡,磕磕绊绊,愤怒的高压锅中,悲悯从蒸汽中浮现。愤怒消散,哀伤泛起,接纳与怜悯让对抗之人和解,联袂开车前往远方,寻觅“仇人”……

奥斯卡颁奖典礼落幕,七项提名的《三块广告牌》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两项大奖,与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无缘。

《三块广告牌》剧情简单,三言两语即可概括。爱女被奸杀的母亲,租下公路上三块广告牌,控诉当地警长不作为。三块广告牌在封闭的小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种种矛盾冲突。

据说剧本只有80来页。马丁·麦克唐纳的处理很精细,抽丝剥茧,不管主角配角还是只有几句台词的路人,都有鲜活的特征。每个人都直来直去,说话不拐弯,不藏着掖着。小镇上一群直肠子人物,凑在一起,爆粗口,毫不克制地动用暴力,按理说影片基调应该是黑色硬汉类型的。可整部电影看完,却像读完一部细腻哀伤、情绪暧昧、指向复杂、无法简单表意的短篇小说。

导演张弛有度的镜头调度、演员们朴实精准的表演,罗织出不按常规出牌的电影,处处峰回路转,激发、抓取着观众的深层情绪。英国人导演的美国电影,其中的冷幽默,中国观众可以轻松悟到,恰到好处地笑起来。

整部电影像温火炖煮的高汤,随着温度徐徐升高,愤怒的白沫在热汤表面漂浮滚动,四处流窜。火候到达某点时,泡沫崩塌,在热汤中循环。悲悯若隐若现,掌控着高汤的状态。至此,备受煎熬的母亲、被革职的警察,寻觅到了不太确定的出路,愤怒经此释放,自我得到一点解脱。

对我来说,电影得不得奥斯卡奖,并不是走进电影院的理由。得到某种奖项,只是电影的副产品、某种体系的认证。电影从诞生起,就担负着被观赏、被议论的命运,它需要被看见,这是电影的本质。

《三块广告牌》已经被充分地观赏,获取了丰富多样的议论。很多人看完电影,心潮起伏,很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就像语文老师没有布置大家写读后感,大家却被精彩的课文激发出热情,不待扬鞭自奋蹄。《三块广告牌》漂洋过海,来到我所在的某个二线城市。让我在阳光灿烂的午后,靠在电影院簇新的座椅上,忽而欢笑、忽而心酸、忽而忧心忡忡,两个多小时,忘了自我的存在,融入三块红彤彤的广告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中,很幸福。被拷贝在各种介质中,投射在大屏幕上的《三块广告牌》,如果有人格,应该会收获丰硕的满足感。

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从来不像“直肠子型”的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投资动辄上亿的动作片,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特技炫目多彩。在那类影片中,你只要坐着,享受着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汽车追逐相撞。你只要看着神奇女侠突然爆发神力,以勇猛的姿态在战场上飞奔,子弹自动让路。电影结束,你也杀完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轻松愉快。马丁的长篇处女作《杀手在布鲁日》中的杀手们就不是寻常类型片中的人物。他们粗鲁又神经质,杀人不眨眼又善良,误杀儿童后受良心谴责不能自已。他们有着异常淳朴的善恶是非观念,有点像《罪与罚》中的人物,一举一动散发着哲学的忧思。

而《三块广告牌》中的人物像复杂的多面体,黑白之间,夹杂着深深浅浅的灰。没法简单贴标签,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大家都很强势,个性鲜明。说话既不经大脑,又暗含讥讽。影片的三个主要角色——失去女儿的母亲,喜欢迸粗口却受人爱戴的警长,与强势妈妈同住、有一点种族歧视的警察,这些人一露面,都是硬撅撅的,让人不适、膈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渐渐丰满,观众的心态悄悄转移。电影里,美国密苏里州虚构的南方小镇,这些粗糙的不修边幅的人物,让人心生怜悯,替他们期盼光明的尾巴。

本届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母亲,是愤怒的源头。她竖起三块红彤彤的广告牌,控诉警长不作为。警长上门解释,低姿态地说服,并说自己得了胰腺癌,活不长了,她也不为所动,不撤广告牌。

关起家门,待在女儿房间时,回忆总会纠缠她。就在女儿遇害那一天,她和女儿吵架,并诅咒女儿“被强奸”。一语成谶的内疚缠绕着她,她用广告牌逼迫警长破案,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内疚找到出口。问责广告牌下,母亲还种了一大盆花,艳丽的橙色花朵随风抖动。面对跑来的鹿,母亲唠唠叨叨,露出哀伤与脆弱。而广告牌被火烧之后,母亲颓然坐在床前,让两只粉色卡通拖鞋,一问一答,宣泄着伤心与不甘。

看着母亲的后悔与哀伤,自然而然的,观众觉得母亲虽然性格粗犷,得理不饶人,却值得同情。导演很狡猾,并不让同情多持续几秒。母亲在公众场合依然强势,嘴皮子不饶人,拳头不饶人。这些行为动作让我们想起生活中的类似人物,同情的心态也复杂起来。

自杀身亡的警长(伍迪·哈里森饰演)是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他的三封遗书充满理解、爱、同情、悲悯。有人质疑三封信的疗效太好,过于完美,人物的转变过于突兀。不过,生活有时就是这么出人意表,不真实的美好,会忽然从某个角落冒出来,无从解释。

最佳男配角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粗鲁警察狄克森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有种族歧视倾向,时不时给儿子出个坏点子。儿子对母亲又恨又爱,在家中瘫在沙发上,翻着漫画书,一副废宅形象。在警察局,在其他公众场合,却维持着粗暴强硬的姿态,喜欢说过激的语言,喜欢暴力解决问题,也带有那么点儿种族歧视。但警长的遗书点出他性格中善和脆弱的一面。“爱让你思考,思考让你冷静,爱能让你变成真正的侦探。”这封信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也是电影的转折,狄克森由此迸发出英雄主义的一面。

狄克森烧伤后住院,与被他打伤的广告商住在同一病房。广告商认出狄克森,没有报复与责骂,却帮他倒了一杯橙汁,插好吸管,吸管面向狄克森。这一幕令很多人扑哧一笑,心生感叹。愤怒催生的暴力之后,一片荒芜。荒芜之中,怜悯伴生着温情,如细小的毛毛雨,渗进狄克森的心窝,也流向愤怒后脆弱倦怠的母亲。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表面都是黑色暴力的,愤怒挟持了主人公,主人公为愤怒寻找出口,像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四处闯荡破坏。而底子却是温暖的,悲悯若隐若现,贯穿电影。

母亲前夫的小女友,从书签上读来的一句话,就像电影的题眼;“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三块广告牌》的故事,也让我跨越了狭隘,触摸到悲悯的温暖与宽厚。

2018-03-09 □刘小娟 1 1 文艺报 content5512.html 1 《三块广告牌》:愤怒高压下,悲悯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