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

专业高度让这部剧站在了同类作品之上

“法治中国”是当前的时代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遗余力推进法治建设,致力于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信仰。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法治题材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正是以十八大后国家全面推进司法改革为背景,以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冤假错案三个典型方向的重点案件为切入口,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当前法治体系的创新发展,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深刻变化。4月24日,中国视协和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共同举办了《阳光下的法庭》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剧与当前“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高度契合、两相呼应,其创作立意与时代意义可谓深远。

文艺评论家李准评价《阳光下的法庭》真实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国司法体制,尤其是法院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审判工作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迄今为止在司法题材影视剧中司法含量最高、时代信息最丰富的一部具有标志性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梁建增认为,《阳光下的法庭》直面司法改革的深水区和难点、痛点,写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气象、新思路和新作为。该剧既有高度又有深度。除了描写案件,剧情也对相关产业、民生、舆情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了深入地反映。对司法系统的内部改革描写全面、细致、严谨、到位,涉及员额制改革、信息化改革、执行难的改善、阳光平台的建立、最高巡回法庭等等,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梳理和表现出当前司法改革的历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阻力,更将司法改革的内在动力和逻辑为普通受众进行了生动普及。

“从创意到剧本,从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有司法专业人士从头至尾的参与、把关。”该剧主创田水泉介绍说,剧中选取的一些案例,都来自司法实践,是以审理过的同类案件为原型创作的,不是编剧们拍脑袋空想出来的。因为有专业的团队紧紧把牢方向,所以拍摄过程中,包括演员表演期间,是几乎不允许改词的,在其他题材的戏里改词可能造成好与坏的结果,但在这部作品中就可能造成对与错的结果。

“专业高度让这部剧站在了同类作品之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用严肃专业内行的司法专业精神来统筹艺术创作,裁减艺术表达的素材,编织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同类题材作品应该学习和效法的一条有益的创作经验。这部作品不但弘扬了依法治国精神,也在实践上、在法治类电视剧的创作上告诉我们也要依法做剧的这样一种行业规律。

如何用一部艺术作品来表达这样一个宏大主题,对此剧的创作者来说是一次思考能力和艺术表达的严峻考验。与会专家认为,《阳光下的法庭》成功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司法人物形象。主人公白雪梅代表着新时代司法干部的理想人格,她的思路、胸襟、能力都体现了当下司法干部的优秀品质,显示出比较高的智慧性和建设性,而欧阳春、穆国柱、宁致远、鹿鸣等人物形象也都塑造的饱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职业的尊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白雪梅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这部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白雪梅是千千万万个法官形象的化身。艺术家们经过提炼、概括、加工,并且融入了情感以及灌注了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使白雪梅的形象从生活真实走向了艺术真实。

有专家谈到,鹿鸣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身世遭遇使他始终处于情感错位和心灵扭曲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迷失自我,而是始终坚持着追求公平正义的梦想。这就刻画出人物特别强劲的人格力量和人性魅力,这种人性魅力穿透荧屏,直射观众的心灵,同时凸显了法治的力量,体现了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诉求下,不仅需要像白雪梅这样的法官,更需要像鹿鸣这样的律师,只有他们才能共同构建起中国依法治国的脊梁。 (任晶晶)

2018-05-02 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 1 1 文艺报 content17591.html 1 专业高度让这部剧站在了同类作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