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塑造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形象

□许 波

作为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向成熟稳重的成年的过渡,青少年时期留给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难以忘怀而铭记于心的。正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宝贵与短暂以及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所以以青少年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然而,以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为滥觞,近年来,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升,但在内涵和质量上却差强人意,存在不少亟待提升的创作空间。

以《致青春》为例,该片是赵薇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根据辛夷坞的同名网络畅销小说改编,影片以70%以上的篇幅表现大学生活,更确切地说是大学的爱情生活。似乎青春只剩下了爱情,大学生活也只剩下了谈情说爱。或许影片称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期爱情”更为贴切。影片对大学的表现较为偏颇——混乱肮脏的环境、污言秽语的谩骂、没有尊严的哀号、抽烟喝酒的狂乱、流氓式的勾引与无赖式的追求……基本上在影片中没有多少对大学、大学生活的正面展现。曾经问过不少在校和毕业的大学同学,他们的大学生活和电影中所表现的完全不同。创作者之所以要营造这么一种“不真实”的氛围,或许是为了表现青春的残酷与无奈吧,但失去真实的刻意“营造”终究是不能打动观众的心的。《致青春》的画面是以冷色调为主的,隐隐地透出残酷和哀婉情调,虽然能够勾起观众对韶华已逝的一些感喟与唏嘘,但却不能为观众提供多少正能量。随着《致青春》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一批打着“追忆青春”旗号的跟风之作被批量制造出来,像《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同桌的你》《小时代》系列等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对“不切实际”的情感与脱离现实的青春的怀恋,而诸如出国留学、早恋、师生恋、堕胎、奢侈生活、勾心斗角等情节则时常映现于银幕、荧屏之上,构成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背景,引发有识之士和广大观众的不满与批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创作方向上偏离了现实轨道。

艺术历来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形式。影视艺术作为当代最具大众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大众文化属性,理应成为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最常见、最生动、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无疑应该真实、客观、全面、形象地展现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和生活、学习、成长。然而,当下一些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者或由于认识不够,以偏概全,或为市场利益所引诱,为“博取眼球”而猎奇、编造,使得当下青少年题材影视作品情节内容与青少年现实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既无法令广大观众满意,更无从引发青少年心灵共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丧失了生活这潭源头活水,那么艺术之花必然会凋零枯萎。

对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而言,当下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啻为创作的源泉和根本,创作者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具体到创作实践上,创作者首先要做的是真正深入到青少年之中,真正用心去了解、体验、感受当下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为,将自己融入到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之中。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行挖掘和提炼,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出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艺术形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这个阶段非常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而青少年题材的影视作品无疑可以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鉴于此,青少年题材影视创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创作出符合青少年特点、切合青少年生活、彰显青少年情感,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优秀青少年影视作品,无愧于数以亿计的青少年观众。

2018-05-02 □许 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17594.html 1 塑造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