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放慢脚步观摩我们的“邻居”

——访《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总导演刘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用镜头纪录自然,一直是老牌媒体BBC的招牌。如今,看着国外自然类纪录片长大的国内观众也能够领略家门口“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大美风光。由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于4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与腾讯视频开播以来,不少观众拿它同BBC的自然类纪录片作比较。该片总导演刘娜表示,这种观众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的拍摄对象是中国的本土物种和生活环境,对中国观众来说有天然的亲近感,这让我们有了和BBC纪录片同台竞争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创作上我们确实以BBC的优秀自然类纪录片为标杆,我们相信这种距离在逐步缩小,中国自然类纪录片也能够立足国内,推向全球。

纪录片《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制作周期长达4年之久,按照生态系统共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城市》五集,每集50分钟。该片拍摄了江豚、黑叶猴、长耳鸮等近百种物种,而对人类这一因素的表现却是十分克制的。刘娜告诉记者,现阶段大部分国内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对于人的表述偏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可用的动植物的素材不足,需要拿人的部分来充实内容。事实上,该片呈现出来的近百种物种只是前期调研范围的冰山一角,例如在前期调研时团队曾试图拍摄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每年都要飞到非洲越冬,迁徙距离在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一生旅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北京古老建筑的斗拱结构所产生的空隙为它们提供了栖息的地方。但是随着古老建筑越来越少,有人观察到雨燕在立交桥的洞孔筑巢的案例。这其实也是它们适应改变的城市环境的一种表现。雨燕除了进巢,几乎不落地,一直在天上飞,运动速度极快,又因为体形娇小,用长焦拍摄非常困难,基于对镜头的较高要求,我们最终放弃了对北京雨燕的拍摄。

刘娜对物种的选择,不仅有相对全面、系统、完整的构想,更在细处着眼,体现出女性导演独特的细腻洞察。例如在打造第五集《城市》时,她聚焦于熟悉环境中的陌生故事。刘娜谈到,在犹豫是否要把《城市》作为单独一集时,决定先去观察自己身边的各个物种。只要有心,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新世界。从此她发现,每天早上叫醒你的鸟叫声在不同季节是不一样的;当放慢脚步,饭后健步的运动场瞬间变成了另外一副可爱的模样,因为有很多小动物也生活在这里,比如跨越步道想去向另一片草地的刺猬……“成人在应对生活的过程中容易丧失本有的敏感与耐心,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像小朋友们一样去观察我们的‘邻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城市是为人类生存而建立的生态系统,但是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城市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必然会影响到城市建造的理念与成果。例如中国园林、微缩盆景等,就是把自然引入到人类生存环境之中。我想,只有当其他物种也能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时,城市才能更加适宜人类居住”。

对于人和物种的关系,刘娜表示自己始终是站在众生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在该片中,人和其他物种一样共同生存在“家园”里。平等视角之余,她还选择了看见光明与希望。“破坏总是能看得到的,但我们更愿意展现光明的方面,在每集当中,人类即便是在生态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出现,我们也是看到他们努力修复自然的举措,帮助自然焕发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人在逐步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不仅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也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刘娜介绍到,“在《海洋》这一集中,我们去了南海和东海的冲绳海槽,我们没有在近海徘徊,而是突破了海岸线,真正进入到海洋的中心区域去拍摄故事。在该片中观众会发现我们是跟随中科院的相关研究项目行进的。片中像张浴阳等一批有海外求学经历的科学家愿意回到祖国做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实力去支持这些科研项目,现在我国的珊瑚修复水平已然排在了世界前列。我们能够顺利地拍摄到深海中的宝贵素材,得益于有了深潜器这样探索深海的设备,它有灵活操作的机械臂、高清摄像机等装备,这背后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纪录片《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现在正在英国做国际版。刘娜透露,现阶段国内音乐公司的音乐版权基本都在中国大陆地区,如果纪录片在全球发行,音乐版权方面是很大一块短板,因此,该片所有的音乐都是从国外音乐公司拿到了全球版权再请专业音乐编辑进行编排的。我们期待这部纪录片的国际版能够向世界亮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名片,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许 莹)

2018-05-25 ——访《家园 生态多样性的中国》总导演刘娜 1 1 文艺报 content20231.html 1 放慢脚步观摩我们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