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作家畅谈现实题材创作——

立足当代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讯(记者 王觅) 繁荣现实题材创作,以文学反映新时代的新气象,是摆在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日前,鲁迅文学院当代现实题材创作作家高级研修班在京圆满结业,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作家围绕现实题材创作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交流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谈及各自在现实题材创作过程中的经历、思考和体会,作家们深有感触。大家表示,当代空前活跃的社会现实不仅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也为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作家只有立足现实、凝眸现实,才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李春雷近年来推出了一批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实题材作品,他对现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现实是我们所面对的鲜活的、瞬息万变的大时代,但有时现实也不只是当下,历史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现实题材。现实还是我们自身,无论收获与失败、温暖与贫寒、得意与失意、激情与懒惰,都是如此真实。文学表现的最根本是现实,真正的作家从来都不会满足于一己之悲欢,局限于个人的小欣喜、小自得、小舒服,而是要走进大天地、大世界、大时代。作家不仅要真诚地深入现实,更要理智地站在现实土壤之上,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和捕捉生活、生存、生命的坎坷折射在人类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浅浅的投影。

秦岭坦言,这些年来尽管自己创作了一些农村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参与主创了几部影视和戏剧,但始终无法排除对自己的质疑,并在思考自己的创作是否配得上现实的馈赠和赐予。他举例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如果我们承认诗句中“田家”“小麦”“陇黄”之间现实的逻辑关系、现实的情感关系乃至现实的美学关系,并且承认这种关系始终停留在历代读者的心灵深处和精神现场,那么千百年来,变化的只是时空,而人们对现实的渴望、期盼、营造、变革、愿景、审美一如既往。其中的答案不言而喻,因为我们的日子、情感、视界、思想无时不在生活的现场。

王妹英多年来走访了陕北、关中、陕南的多个市县,每年之中,半年下乡,半年写作。她在延川、志丹、安康、石泉等地与当地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一起,建立定点扶贫和重点观察联系点,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对基层贫困学生逐级登记、建档、跟踪、资助并定期回访。她在长期的社会调查和观察中感受到,现实是一种力量,不管是苦是痛、是甜是美,或许我们能试着写出人的基本性。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天,对我们的未来都会是一种指引和陪伴。现实题材文学永远是神秘的,每一个鲜活的灵魂永远隐藏在它的背后,而要保持这种文学经验就需要文学思想。“我们所追随的文学,它正是社会文明的向导或是先行,它就站在火光中,等待我们的命运。”

王昆当兵18年来一直在基层连队摸爬滚打,还有过6年的特种兵经历。他当过班长、排长、连长、侦察船长、登陆艇长,执行过跳伞、野战生存、三角翼飞行等特殊任务,并创作了100余万字的特种兵题材文学作品,成为当下军营和官兵生活的鲜活写照:《终极猎人》写出了特种部队的艰辛不易,记载了军营官兵在和平岁月的艰苦奉献与责任担当;《UN步兵营战事》讲述了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官兵牢记使命、勇敢战胜恶劣自然环境、在南苏丹武装交火战场维护和平的故事,以文学的形式告慰了牺牲的战友。王昆表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态度应该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立足岗位、扎根生活。

马金莲18岁开始写作,中间因为生活的种种变化,中断过几次,后来因为舍不得、放不下,又开始继续写。早年间,她切身体会着山村回族妇女生活的艰辛,亲眼看到她们演绎的生活和身上闪烁的打动人心的光彩,并希望有朝一日把这些活生生的人和她们热腾腾的生活写出来。此次鲁院的学习研修让她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写基层、写现实、写生活。马金莲谈到,中国、西部、回族、普通百姓、内心信仰、土地、村庄等等文学命题,都是自己写作的支撑点,更是18岁那年开始选择文学时的初心。“坚持文学创作这些年,我的笔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生活、关注和热爱的西海固土地。紧贴地面,以深厚的情感书写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聆听新时代大地深处泥土的躁动和疼痛,弘扬中华儿女内心的真善美和人性中的光与暖。我会把文学当作伟大梦想,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努力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018-06-04 作家畅谈现实题材创作—— 1 1 文艺报 content21017.html 1 立足当代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